引言 | 第1页 |
第一章 监事会制度概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监事会制度的概念 | 第9-11页 |
第二节 监事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一、分权制衡理论 | 第11-13页 |
二、私法自治理论 | 第13-14页 |
三、代理成本理论 | 第14-17页 |
四、利益平衡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国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立法考察 | 第18-24页 |
第一节美国的独立董事制度 | 第18-20页 |
第二节德国的监事会制度 | 第20-21页 |
第三节日本的监察人制度 | 第21-23页 |
第四节对美、德、日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述评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监事会的现状及成因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我国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立法现状 | 第24-27页 |
第二节 我国监事会虚化的成因探讨 | 第27-33页 |
一、思想观念上的落后 | 第27-28页 |
二、经济体制方面的影响 | 第28-29页 |
三、公司法律制度设计上的漏洞 | 第29-33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监事会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3-43页 |
第一节建立科学的监事会人事制度 | 第33-37页 |
一、改革股东代表监事选举方式,提高职工代表监事地位 | 第33-35页 |
二、引进独立监事制度,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 | 第35-36页 |
三、扩展监事的任职资格要求范围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充实扩大监事会的职权 | 第37-40页 |
一、公司财务检查权 | 第37-38页 |
二、公司业务调查权 | 第38页 |
三、违规制止纠正权 | 第38-39页 |
四、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权 | 第39页 |
五、公司代表权 | 第39-40页 |
六、人事监督权 | 第40页 |
第三节 设计监事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一、报酬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二、声誉激励机制 | 第41页 |
第四节 健全严格的监事责任追究体系 | 第41-42页 |
第五节 规定有效的监事会行使职权方式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8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