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转基因抗虫、抗病毒水稻对非靶标生物的生态安全性评价

致谢第1-7页
中文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8页
目录第18-24页
前言第24-27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27-57页
 第一章 转Bt基因抗虫水稻及其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第29-39页
  1 Bt水稻的研究概况第29-32页
   ·受体系统第31页
   ·载体系统第31页
   ·导入途径第31-32页
  2 Bt水稻的优点及其可能的生态安全隐患第32-38页
   ·Bt水稻的优点第32-33页
   ·生物安全隐患问题第33-38页
     ·抗性产生及治理第34-35页
     ·基因漂移第35-36页
     ·抗虫基因的沉默第36页
     ·对非靶标害虫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36-37页
     ·对经济性状的影响第37页
     ·对食品安全的影响第37-38页
  3 展望第38-39页
 第二章 水稻矮缩病毒及抗病毒转基因水稻与风险性研究进展第39-57页
  1 水稻矮缩病毒研究进展第39-47页
   ·RDV的基因组结构及编码蛋白的功能分析第39-44页
     ·RDV的基因组结构第39-40页
     ·编码蛋白的功能分析第40-44页
   ·RDV粒子的三维结构第44-46页
   ·RDV的侵染、复制与组装第46-47页
  2 抗病毒转基因水稻及其风险性研究进展第47-55页
   ·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第48-51页
     ·外壳蛋白介导的抗性第48-49页
     ·缺陷型运动蛋白介导的抗性第49页
     ·反义RNA介导的抗性第49-50页
     ·复制酶介导的抗性第50页
     ·卫星RNA介导的抗性第50-51页
   ·外壳蛋白介导抗性的可能机理第51-52页
   ·RNA介导抗性的可能机理第52页
   ·抗病毒转基因植物的风险性第52-55页
     ·基因重组第53-54页
     ·异源包壳第54页
     ·协生作用第54-55页
  3 展望第55-57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57-181页
 Ⅰ Bt抗虫水稻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第57-125页
  第三章 Bt抗虫水稻对褐飞虱取食、产卵行为的影响第59-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1页
   ·供试昆虫与水稻材料第59-60页
   ·取食选择性测定第60页
   ·取食刺痕测定第60-61页
     ·选择性刺探第60-61页
     ·非选择性刺探第61页
   ·取食量测定第61页
   ·产卵选择性测定第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70页
   ·取食选择性比较第61-64页
     ·Bt粳稻品系对褐飞虱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第61-62页
     ·Bt籼稻品系对褐飞虱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第62-63页
     ·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MSA对褐飞虱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第63-64页
   ·取食刺痕数比较第64-68页
     ·Bt粳稻品系对褐飞虱取食刺痕数的影响第64-65页
     ·Bt籼稻品系对褐飞虱取食刺痕数的影响第65-67页
     ·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MSA对褐飞虱取食刺痕数的影响第67-68页
   ·蜜露量比较第68-69页
     ·Bt粳稻对褐飞虱蜜露排泄量的影响第68页
     ·Bt籼稻对褐飞虱蜜露排泄量的影响第68-69页
     ·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MSA对褐飞虱蜜露排泄量的影响第69页
   ·产卵选择性比较第69-70页
     ·Bt粳稻对褐飞虱产卵选择性比较第69页
     ·Bt籼稻对褐飞虱产卵选择性比较第69页
     ·转SCK基因杂交稻恢复系MSA对褐飞虱产卵选择性比较第69-70页
   3 讨论第70-73页
  第四章 外源抗虫基因对水稻挥发物组分的影响第73-8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供试水稻第73页
   ·固相微萃取第73-74页
   ·各品系水稻挥发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第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82页
   ·Bt粳稻挥发物组分的变化第74-77页
   ·Bt籼稻挥发物组分的变化第77-82页
   3 讨论第82-83页
  第五章 Bt抗虫水稻田间对飞虱、叶蝉种群的影响第83-10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4-86页
   ·供试水稻第84页
   ·田间种植和小区设计第84页
   ·粘卡取样第84-85页
   ·马氏网取样第85页
   ·吸虫器取样第85-86页
   ·数据分析第8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6-92页
   ·KMD1和秀水11田间飞虱、叶蝉种群结构的比较第86-87页
     ·飞虱和叶蝉的种群组成第86-87页
     ·飞虱和叶蝉的种群动态第87页
   ·TT9-3和IR72田间飞虱、叶蝉种群结构的比较第87-92页
     ·飞虱和叶蝉的种群组成第87-90页
     ·飞虱和叶蝉的扩散动态第90页
     ·飞虱和叶蝉的种群动态第90-92页
   3 讨论第92-107页
  第六章 Cry1Ab杀虫蛋白在Bt水稻—褐飞虱—拟水狼蛛食物链中转移与富集第107-11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7-109页
   ·供试水稻第107页
   ·供试昆虫和蜘蛛第107-108页
   ·不同生育期KMD1与KMD2水稻叶鞘内CrylAb杀虫蛋白含量的测定第108页
   ·褐飞虱摄入CrylAb杀虫蛋白量的测定第108页
   ·拟水狼蛛摄入CrylAb杀虫蛋白量的测定第108页
   ·褐飞虱和拟水狼蛛中肠酶粗提物对CrylAb杀虫蛋白降解作用的分析第108-10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09-112页
   ·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叶鞘内CrylAb杀虫蛋白的含量第109页
   ·褐飞虱体内CrylAb杀虫蛋白的含量第109-110页
   ·拟水狼蛛体内CrylAb杀虫蛋白的含量第110-111页
   ·褐飞虱中肠酶粗提物对CrylAb杀虫蛋白的降解第111-112页
   ·拟水狼蛛中肠酶粗提物对CrylAb杀虫蛋白的降解第112页
   3 讨论第112-115页
  第七章 CrylAb杀虫蛋白在Bt水稻—稻纵卷叶螟—拟水狼蛛食物链中转移与富集第115-1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5-117页
   ·供试水稻第115页
   ·供试昆虫和蜘蛛第115-116页
   ·稻纵卷叶螟对KMD1、KMD2及秀水11取食量的比较第116页
   ·稻纵卷叶螟摄入CrylAb杀虫蛋白量的测定第116页
   ·稻纵卷叶螟排泄物中CrylAb杀虫蛋白量的测定第116页
   ·拟水狼蛛摄入CrylAb杀虫蛋白量的测定第116页
   ·拟水狼蛛排泄物中CrylAb杀虫蛋白量的测定第116页
   ·稻纵卷叶螟中肠酶粗提物对CrylAb杀虫蛋白降解作用的分析第116-11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7-122页
   ·稻纵卷叶螟对3种水稻取食面积的比较第117页
   ·稻纵卷叶螟取食3种不同水稻后排泄量的比较第117-118页
   ·稻纵卷叶螟体内CrylAb杀虫蛋白的含量第118-119页
   ·拟水狼蛛体内CrylAb杀虫蛋白的含量第119-120页
   ·稻纵卷叶螟和拟水狼蛛排泄物中CrylAb杀虫蛋白的含量第120-121页
   ·稻纵卷叶螟中肠酶对CrylAb杀虫蛋白的降解第121-122页
   3 讨论第122-125页
 Ⅱ 转RDV基因水稻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第125-181页
  第八章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遗传、表达规律第127-1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8-130页
   ·供试水稻第128页
   ·不同世代转基因水稻的播种第128页
   ·水稻总DNA的提取第128-129页
   ·转基因水稻的PCR检测第129页
   ·转基因水稻的Southern杂交分析第129-130页
     ·总DNA的酶切第129页
     ·电泳及转膜第129页
     ·探针标记及杂交第129-130页
   ·水稻总蛋白的提取第130页
   ·总蛋白的SDS-PAGE第130页
   ·总蛋白的转膜第130页
   ·Western杂交第130页
   2 结果第130-135页
   ·不同外源基因在水稻世代中的分离规律第130-132页
   ·转S6和S8基因水稻的Southern杂交分析第132-134页
   ·外源基因的表达第134-135页
   3 讨论第135-139页
  第九章 转RDV基因水稻抗病性评价第139-1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9-141页
   ·供试水稻第139-140页
   ·供试黑尾叶蝉第140页
   ·带毒黑尾叶蝉种群的建立第140页
   ·RDV水稻及带毒黑尾叶蝉的验证第140页
   ·带毒叶蝉对不同世代转基因水稻的攻毒实验第140-141页
   2 结果第141-150页
   ·带毒水稻及叶蝉种群的验证第141-142页
   ·不同转基因水稻对RDV的控制作用第142-150页
     ·T1代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第142页
     ·T2代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第142-145页
     ·T3代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第145-147页
     ·T4代转基因水稻的抗病性第147-150页
   3 讨论第150-153页
  第十章 转RDV基因水稻对黑尾叶蝉取食、产卵行为的影响第153-1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3-154页
   ·供试水稻与昆虫第153-154页
   ·各品系水稻对黑尾叶蝉取食选择性的影响第154页
   ·各品系水稻对黑尾叶蝉取食量的影响第154页
   ·各品系水稻对黑尾叶蝉产卵选择性的影响第1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54-156页
   ·黑尾叶蝉对各品系水稻取食选择性的比较第154-155页
   ·黑尾叶蝉对各品系水稻取食量的比较第155-156页
   ·黑尾叶蝉对各品系水稻产卵选择性的比较第156页
   3 讨论第156-159页
  第十一章 抗病毒转基因水稻挥发物组份及含量研究第159-16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59-160页
   ·供试水稻第159-160页
   ·固相微萃取第160页
   ·各品系水稻挥发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第160页
   ·正十六烷对黑尾叶蝉寄主搜索行为的影响第16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60-167页
   ·各品系水稻挥发物GC图谱的比较第160页
   ·水稻挥发物组份的鉴定和相对含量比较第160-161页
   ·正十六烷对黑尾叶蝉的引诱作用第161-167页
   3 讨论第167-169页
  第十二章 转入基因对黑尾叶蝉传毒能力的影响第169-1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69-170页
   ·供试水稻与昆虫第169页
   ·黑尾叶蝉对转入基因摄取量的检测第169页
   ·摄入转基因对RDV在黑尾叶蝉体内复制的影响第169-170页
   ·转基因水稻对黑尾叶蝉RDV传播能力的影响第170页
   2 结果第170-171页
   ·黑尾叶蝉对转入基因的摄取第170页
   ·摄入转基因对RDV在黑尾叶蝉体内复制的影响第170-171页
   ·转基因水稻对黑尾叶蝉RDV传播能力的影响第171页
   3 讨论第171-173页
  第十三章 转入基因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第173-1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73-174页
   ·供试水稻第173页
   ·转入基因对水稻种子萌发率的影响第173-174页
   ·转入基因对水稻株高、叶片数,分蘖数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第174页
   ·数据分析第1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74-178页
   ·种子萌发率的比较第174页
   ·株高的比较第174页
   ·叶片数的比较第174-175页
   ·分蘖数的比较第175页
   ·产量性状的比较第175-178页
   3 讨论第178-181页
第三部分 总讨论第181-191页
 第十四章 总讨论第183-191页
  1 Bt抗虫水稻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第183-186页
  2 转基因抗病毒水稻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第186-189页
  3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点第189页
  4 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方向第189-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15页
第四部分 附录第215-228页
 附录Ⅰ 转入基因对水稻对赤霉素反应水平的影响第217-227页
 附录Ⅱ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的论文第227-228页

论文共2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系务管理系统在线解决方案
下一篇:从同传的过程探索同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