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单元体组合
绪论 | 第1-8页 |
课题研究的提出 | 第6-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7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7-8页 |
第一章:概述 | 第8-23页 |
第一节 “单元体”与“建筑单元体组合” | 第8-9页 |
一、“单元体”定义 | 第8页 |
二、“建筑单元体组合”定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关于“重复” | 第9-12页 |
一、单元体组合中“重复”的定义 | 第10页 |
二、“重复”与“秩序” | 第10页 |
三、“重复”的美学 | 第10-11页 |
四、“重复”的哲学 | 第11页 |
五、“重复”的复杂性 | 第11-12页 |
六、“重复”求“变化” | 第12页 |
第三节 单元体重复组合的基本应用 | 第12-15页 |
一、由“单元功能”组合而成的建筑类型 | 第12-13页 |
二、单元功能群化处理的建筑类型 | 第13页 |
三、单元空间群化处理的建筑类型 | 第13-14页 |
四、工业化产品的单元体利用 | 第14-15页 |
第四节 单元体重复组合的特色 | 第15-23页 |
一、从空间角度分析 | 第15-19页 |
二、从结构角度分析 | 第19页 |
三、从形体角度分析 | 第19-23页 |
第二章:建筑单元体的基本组合模式 | 第23-45页 |
第一节 单元体的确定 | 第23-26页 |
一、基本单元体 | 第23-25页 |
二、辅助单元体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建筑单元体基本组合模式 | 第26-31页 |
一、一维组合模式 | 第26-28页 |
二、二维组合模式 | 第28-30页 |
三、三维组合模式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建筑单元体组合技巧 | 第31-36页 |
一、交错式组 | 第31-32页 |
二、错落式组 | 第32页 |
三、比例和形式的变化 | 第32-33页 |
四、旋转 | 第33-34页 |
五、移位 | 第34页 |
六、重 | 第34页 |
七、动态网格 | 第34-35页 |
八、虚与实的对比 | 第35-36页 |
九、加法和减法 | 第36页 |
第四节 单元体与建筑整体的关系 | 第36-38页 |
一、整体等于单元体 | 第36页 |
二、整体表现为单元体个体或单元体的集合形式 | 第36-37页 |
三、整体包容单元体 | 第37-38页 |
第五节 建筑单元体组合的意义 | 第38-45页 |
一、方法论意义 | 第38-39页 |
二、审美意义 | 第39-40页 |
三、精神意义 | 第40-41页 |
四、时空意义 | 第41-42页 |
五、生态意义 | 第42-43页 |
六、历史意义 | 第43页 |
七、趣味意义 | 第43-45页 |
第三章:建筑单元体组合的多元涵义 | 第45-68页 |
第一节 建筑单元体组合与结构主义理论 | 第45-51页 |
第二节 建筑单元体组合与新陈代谢理论 | 第51-54页 |
第三节 建筑单元体组合与逻辑哲学 | 第54-56页 |
第四节 建筑单元体组合与几何学 | 第56-60页 |
第五节 建筑单元体组合与埃森曼解构学 | 第60-63页 |
第六节 建筑单元体组合与地域性 | 第63-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