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相关概念的区别及本文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2-14页 |
|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研究方法和资料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 2. 理论借鉴 | 第17-20页 |
| ·推拉理论 | 第17-18页 |
| ·二元经济 | 第18-19页 |
| ·制度变迁理论 | 第19页 |
|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理论 | 第19-20页 |
| 3.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 第20-28页 |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 | 第20-21页 |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现状 | 第21-22页 |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 第22-26页 |
| ·各行业收入高低悬殊 | 第22-23页 |
| ·由省内转移为主,转向省外甚至国外转移 | 第23-24页 |
|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居多 | 第24-25页 |
| ·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比重小 | 第25页 |
| ·男性多于女性 | 第25-26页 |
| ·外出时间多集中在农闲季节 | 第26页 |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绩效和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绩效 | 第26-27页 |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4.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第28-39页 |
| ·经济因素 | 第28-32页 |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28-30页 |
| ·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及经济地位的变化 | 第30页 |
| ·产业结构状况 | 第30-31页 |
| ·经济周期引起的就业波动 | 第31-32页 |
| ·制度和政策因素 | 第32-36页 |
|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国家政策 | 第32-34页 |
| ·户籍制度 | 第34-35页 |
| ·农地经营制度 | 第35页 |
| ·产业发展政策 | 第35-36页 |
| ·城镇化战略 | 第36页 |
| ·劳动力因素 | 第36-38页 |
| ·劳动力数量 | 第37页 |
|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 第37-38页 |
| ·科技进步 | 第38-39页 |
| ·农业科技进步 | 第38-39页 |
| ·非农业科技进步 | 第39页 |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各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分析 | 第39页 |
| 5.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与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第39-47页 |
| ·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依据 | 第40页 |
| ·分析指标的选择 | 第40-43页 |
| ·分析指标的确定 | 第40-41页 |
| ·关于比较数列的说明 | 第41-43页 |
| ·灰色关联分析过程 | 第43-44页 |
|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 ·四类影响因素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灰色关联次序 | 第45-46页 |
| ·各类影响因素内部各指标的灰色关联次序 | 第46-47页 |
| 6. 加快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47-54页 |
| ·加速发展经济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措施 | 第47-49页 |
| ·重点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 第47-48页 |
| ·积极发展民营经济 | 第48页 |
| ·重视农村经济发展 | 第48-49页 |
| ·促进科技进步 | 第49-50页 |
| ·以科技进步促进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49-50页 |
| ·合理选择农业技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50页 |
| ·消除制度障碍,创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公平环境 | 第50-52页 |
| ·渐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 第50-51页 |
|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使其真正脱离农业 | 第51页 |
| ·建立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1-52页 |
| ·推进城市化 | 第52页 |
| ·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创劳务品牌 | 第52-54页 |
|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规范实施阳光工程 | 第52-53页 |
| ·各地培训突出重点,打造劳务品牌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 | 第58-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个人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