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滇池污染源控制的法律对策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前言第8-10页
第一章 滇池污染源概述及其控制措施评价第10-22页
 1.1 滇池及入湖河道污染概述第10-12页
 1.2 主要污染源及其控制措施评价第12-22页
  1.2.1 点污染源控制第12-18页
   1.2.1.1 产业结构调整第12-13页
   1.2.1.2 清洁生产第13-14页
   1.2.1.3 浓度控制与达标排放制度第14-15页
   1.2.1.4 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第15-16页
   1.2.1.5 排污收费制度第16-17页
   1.2.1.6 水价改革第17-18页
   1.2.1.7 建立、改造排水管网第18页
  1.2.2 面污染源控制第18-20页
   1.2.2.1 农业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控制第18-19页
   1.2.2.2 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控制第19-20页
   1.2.2.3 分散排放的污、废水第20页
  1.2.3 内污染源控制第20-22页
第二章 滇池与国内外湖泊污染防治的比较第22-34页
 2.1 国内湖泊污染的防治——以太湖为例第22-27页
  2.1.1 流域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第22-23页
  2.1.2 入湖污染物及水质状况第23-24页
  2.1.3 污染源控制措施第24-27页
 2.2 国外湖泊污染的防治——以日本琵琶湖为例第27-30页
  2.2.1 琵琶湖流域内自然地理状况第27-28页
  2.2.2 琵琶湖水质状况及主要污染物第28页
  2.2.3 琵琶湖的污染源控制措施第28-30页
 2.3 滇池与太湖、琵琶湖的比较结论第30页
 2.4 对滇池污染源控制的启示第30-34页
第三章 滇池污染源控制的法律现状及对策探讨第34-51页
 3.1 立法现状及对策第34-39页
  3.1.1 滇池保护呼唤地方立法第34-35页
  3.1.2 加强地方立法的可能性第35-36页
  3.1.3 立法项目构想第36-39页
 3.2 滇池污染源控制的执法现状研究第39-45页
  3.2.1 综合执法的内涵及其产生背景第39-41页
  3.2.2 滇池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组建后的执法特点第41-43页
  3.2.3 综合行政执法的困境第43页
  3.2.4 提高执法水平,强化综合行政执法职能第43-45页
 3.3 公民参与滇池保护的意识与行为动机分析第45-51页
  3.3.1 滇池流域公民环境意识的特征第45-46页
  3.3.2 公民环保行为的动机分析第46-49页
  3.3.3 促成公民环保行为的对策第49-51页
第四章 构建滇池污染源控制的法律机制第51-61页
 4.1 污染的预防机制第51-53页
  4.1.1 环境资源规划制度第51页
  4.1.2 综合决策制度第51-52页
  4.1.3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第52-53页
  4.1.4 “三同时”制度第53页
 4.2 污染行为的规制机制第53-55页
  4.2.1 环境标准对人的行为的规制第53-54页
  4.2.2 行政许可制度第54页
  4.2.3 行为限制机制第54-55页
  4.2.4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第55页
 4.3 环境行为的监督管理机制第55-61页
  4.3.1 现场检查制度第55-56页
  4.3.2 防治污染设施管理制度第56页
  4.3.3 公众参与机制第56-61页
结论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63-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莫索湾地区梭梭群落生态学特性初步研究
下一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策略及其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