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8页 |
引言 | 第18-22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0-22页 |
1 园林化住区设计概论 | 第22-36页 |
·诠释园林化住区 | 第22-28页 |
·园林化.园林化住区 | 第22-23页 |
·园林化住区的构成要素 | 第23-24页 |
·园林化住区的历史渊流 | 第24-28页 |
·当前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8-32页 |
·家园宏大化 | 第28-29页 |
·环境表象化 | 第29-31页 |
·景观硬质化 | 第31页 |
·风格趋同化 | 第31页 |
·高层高密度化 | 第31-32页 |
·园林化住区的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2页 |
·绿色可持续原则 | 第32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2-33页 |
·均好性原则 | 第33页 |
·多样性原则 | 第33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33页 |
·小结 | 第33-36页 |
2 园林化住区设计基础理论探讨 | 第36-60页 |
·借鉴我国传统造园艺术创造环境优美、品位高雅的园林化住区 | 第36-48页 |
·诗情画意的意境构思 | 第36-39页 |
·空间处理手法 | 第39-43页 |
·组景艺术 | 第43-46页 |
·植物运用 | 第46-48页 |
·运用场所理论创造园林化住区的环境特色与认同感 | 第48-50页 |
·住区环境的场所性 | 第48页 |
·住区环境的场所精神 | 第48-49页 |
·住区环境的场所感 | 第49-50页 |
·运用生态学理论创造舒适宜人、融于自然的园林化住区 | 第50-52页 |
·场地分析的生态学运用 | 第50页 |
·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场地 | 第50-51页 |
·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应 | 第51-52页 |
·运用居住环境心理学理论创造园林化住区的邻里和谐与归属感 | 第52-57页 |
·人的知觉特性 | 第52-54页 |
·居住活动行为特性 | 第54-55页 |
·交往行为特点 | 第55-56页 |
·亲密邻里关系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60页 |
3 园林化住区规划设计与剖析 | 第60-100页 |
·多空间布局 | 第60-70页 |
·空间的载体--地形地貌 | 第60-64页 |
·空间的组织--建筑群组 | 第64-65页 |
·空间的深化--绿化种植 | 第65-69页 |
·园林化住区的空间布局分析 | 第69-70页 |
·多功能综合 | 第70-85页 |
·绿化景观功能 | 第70-78页 |
·生态调控功能 | 第78-83页 |
·可居、可憩、可学功能 | 第83-85页 |
·多层次构设 | 第85-99页 |
·居住领域的空间层次 | 第85-89页 |
·绿化空间的景观层次 | 第89-93页 |
·空间层次的组织 | 第93-99页 |
·小结 | 第99-100页 |
4 设计实践与思考 | 第100-116页 |
·特殊地段的园林化住区规划设计--An acupunctural plan of Shapingba | 第100-109页 |
·设计背景 | 第100页 |
·设计构思 | 第100-102页 |
·规划设计 | 第102-105页 |
·附图 | 第105-109页 |
·深圳蔚蓝海岸分析 | 第109-114页 |
·简介 | 第109页 |
·设计构思 | 第109-110页 |
·规划设计分析 | 第110-114页 |
·小结 | 第114-116页 |
5 结语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附录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