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10-19页 |
一、 反馈理论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地位 | 第10-12页 |
二、 反馈理论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12-16页 |
1 、 以反馈机制为纽带,把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标准分析方法结合起来 | 第12-14页 |
2 、 扩展股价反馈机制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围 | 第14-16页 |
3 、 夯实基础与系统性综合 | 第16页 |
三、 论文的基本前提、主要目的和章节结构 | 第16-17页 |
1 、 论文的基本前提 | 第16-17页 |
2 、 本文的主要目的 | 第17页 |
3 、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7页 |
第一章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交易层面上的反馈机制-正反馈交易与从众行为 | 第19-68页 |
一、 正反馈交易的心理和认知基础 | 第20-28页 |
1 、 前景理论的主要框架 | 第20-23页 |
2 、 前景理论主流框架之外的相关认知缺陷或认知偏差 | 第23-24页 |
3 、 前期成败影响后期行为--对前景理论在续贯决策上的发展 | 第24-25页 |
4 、 从前景理论到正反馈交易 | 第25-28页 |
二、 噪声交易的行为形式--从众行为 | 第28-40页 |
1 、 职业经理的从众行为 | 第28-29页 |
2 、 机构从众行为的普遍性--经验性证据 | 第29-32页 |
3 、 信息从众 | 第32-33页 |
4 、 流行舆论与分析师从众 | 第33-35页 |
5 、 个人投资者从众行为的普遍性--经验和理论 | 第35-36页 |
6 、 自负心理能阻止从众行为,但却可引发“风险麻痹” | 第36-38页 |
7 、 股市从众行为原因的深度分析 | 第38-40页 |
三、 噪声交易(包括正反馈交易)存在性及其影响 | 第40-48页 |
1 、 噪声交易者能否长期生存的理论之争 | 第41-46页 |
2 、 噪声交易对价格放大式影响及其证据 | 第46-48页 |
四、 经验性基础、技术分析、程序交易与正反馈交易 | 第48-59页 |
1 、 股价历史分布规律--“厚尾”与趋势 | 第48-53页 |
2 、 正反馈交易与技术分析 | 第53-55页 |
3 、 “程序交易”与正反馈交易 | 第55-56页 |
4 、 正反馈交易与从众行为的密切联系 | 第56-57页 |
5 、 正反馈交易的检验与实证 | 第57-59页 |
五、 正反馈交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 第59-62页 |
1 、 正反馈交易,引起风险资产需求的波动 | 第60页 |
2 、 风险偏好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 | 第60页 |
3 、 提高了价格波动率 | 第60-61页 |
4 、 正反馈交易提高了整个市场的风险水平,改变了股市定价机制 | 第61页 |
5 、 风险反馈-模仿与加速模型 | 第61-62页 |
第二章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第三章 企业基本面对股价的反馈—以筹资、投资为主要反馈机制 | 第68-100页 |
一、 托宾论股价与投资的关系 | 第68-69页 |
二、 对TOBIN'S Q理论的经验性检验 | 第69-78页 |
1 、 Tobin'sQ的历史和现状 | 第70-72页 |
2 、 对历史上Q-值上涨的解释 | 第72-73页 |
3 、 Q-值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检验 | 第73-78页 |
三、 股市噪声交易与投资波动 | 第78-90页 |
1 、 小型公司股东对财富的渴望,可能是增加投资的重要因素 | 第79页 |
2 、 高股价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资金约束,从而刺激投资、扩张,甚至可以降低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必要报酬率。 | 第79-80页 |
3 、 股市噪声交易影响股东的价值判断,引发了公司层面存量资本的大幅度波动 | 第80-82页 |
4 、 噪声交易导致股价升高的过程中,企业经营层可能会走向自负,从而导致公司层次投资上可能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 第82-85页 |
5 、 严重的噪声交易与产业“投机性投资”的兴起 | 第85-87页 |
6 、 风险资本与产业投机的扩大化 | 第87-89页 |
7 、 通过融资、投资机制,基本面对股价反馈的两种主要模式 | 第89-90页 |
四、 企业基本面对股价的其他反馈 | 第90-91页 |
1 、 模仿者对被模仿企业的影响 | 第90页 |
2 、 利益相关者模型 | 第90-91页 |
3 、 股市成瘾者对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 | 第91页 |
五、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下的经理道德风险 | 第91-97页 |
1 、 滥用经理股票期权,侵吞股东利益 | 第92-93页 |
2 、 经理根据自身对风险厌恶或偏好选择投资项目,从而选择公司股票的波动性 | 第93-95页 |
3 、 操纵利润,误导信息 | 第95-97页 |
第三章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财富效应与股票市场风险积累 | 第100-121页 |
一、 财富效应相关文献回顾 | 第100-105页 |
1 、 关于财富效应的强度 | 第100-102页 |
2 、 关于财富效应发挥作用的时间(滞后时间) | 第102-103页 |
3 、 关于财富效应的研究背景 | 第103-105页 |
二、 总财富效应的精简估计及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示性不足” | 第105-115页 |
1 、 对财富效应的一般估计 | 第105-109页 |
2 、 股市财富效应具有“显示性不足”或“低显示性”特点--对“股市财富效应较低说”的分析和批判 | 第109-115页 |
三、 财富效应与股市动力分析 | 第115-119页 |
1 、 纯财富效应对股票市价总值的基本推动力(Fw) | 第115-117页 |
2 、 销售净利润率变化、市盈率变化时的财富效应 | 第117-119页 |
第四章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超额波动、超额回报与股市噪声背景 | 第121-148页 |
一、 超额波动性的概念和经验数据 | 第121-127页 |
1 、 波动性、超额波动性的概念 | 第121-122页 |
2 、 超额波动性问题的提出,以及“股息最重要”说 | 第122-124页 |
3 、 历史和现实中超额波动特性及其程度 | 第124-127页 |
二、 对超额波动的解释 | 第127-133页 |
1 、 以基本面为主要因素解释波动性 | 第128-129页 |
2 、 噪声、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对超额波动的解释 | 第129-131页 |
3 、 关于我国市场超额波动性的解释 | 第131-133页 |
三、 股票风险溢价之谜及其解释 | 第133-139页 |
1 、 股票风险溢价(ERP)的概念 | 第133-134页 |
2 、 股票风险溢价的重要性 | 第134-135页 |
3 、 美国长期平均事后ERP | 第135-136页 |
4 、 全球长期平均事后ERP | 第136-138页 |
5 、 当前对ERP之谜的解释--文献综述与评论 | 第138-139页 |
四、 本人对ERP之谜的解释 | 第139-145页 |
1 、 上市公司的相对优势是股票长期高回报的基本原因 | 第140-143页 |
2 、 长期泡沫的基础和可能性 | 第143-144页 |
3 、 股市波动性对ERP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第五章 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后记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