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软件开发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2.1 软件面临的问题 | 第10-12页 |
1.2.2 柔性软件概念的提出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柔性软件开发的技术基础 | 第14-21页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柔性软件开发的技术基础 | 第15-21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4.1 缓解软件危机 | 第21-22页 |
1.4.2 增强软件的时效性 | 第22页 |
1.4.3 有利于软件的维护 | 第22-23页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页 |
1.6 论文的结构 | 第23-25页 |
第2章 软件柔性特性分析 | 第25-46页 |
2.1 软件柔性的含义分析 | 第25-32页 |
2.1.1 柔性的含义 | 第25-26页 |
2.1.2 软件的柔性定义 | 第26-27页 |
2.1.3 软件柔性的表现形式 | 第27-28页 |
2.1.4 软件形变分析 | 第28-30页 |
2.1.5 软件的受力特点 | 第30-31页 |
2.1.6 软件柔性的特性 | 第31-32页 |
2.2 软件柔性的度量 | 第32-37页 |
2.2.1 软件柔性度量的要素 | 第32-33页 |
2.2.2 面向用户的柔性分析 | 第33-35页 |
2.2.3 柔点、柔度和柔量的计算 | 第35-37页 |
2.3 软件柔性的层次分析 | 第37-39页 |
2.3.1 自柔性 | 第37-38页 |
2.3.2 面向低级用户的柔性 | 第38页 |
2.3.3 面向高级用户的柔性 | 第38页 |
2.3.4 面向开发人员的柔性 | 第38-39页 |
2.4 柔性软件的适应范围分析 | 第39-45页 |
2.4.1 柔性的代价 | 第39-40页 |
2.4.2 绝对适应范围 | 第40-41页 |
2.4.3 相对适应范围 | 第41-42页 |
2.4.4 最佳适应范围 | 第42-43页 |
2.4.5 柔性软件的经济模型 | 第43-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数据柔性建模与实现 | 第46-74页 |
3.1 数据柔性的提出 | 第46-48页 |
3.2 数据柔性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 第48-49页 |
3.3 数据柔性分析与建模 | 第49-61页 |
3.3.1 数据柔性模型的提出 | 第49-50页 |
3.3.2 数据柔性的层次模型-DFHM | 第50-51页 |
3.3.3 数据柔性的分析过程 | 第51-54页 |
3.3.4 数据柔性的实现机制 | 第54-57页 |
3.3.5 元数据的存储格式 | 第57-61页 |
3.4 数据柔性的实现 | 第61-73页 |
3.4.1 维护用户数据表结构与元数据的一致性 | 第62-64页 |
3.4.2 人事信息表格录入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第64-67页 |
3.4.3 表格式报表生成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67-70页 |
3.4.4 数据导出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70-71页 |
3.4.5 查询条件生成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第71-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4章 柔性报表系统的开发 | 第74-95页 |
4.1 柔性报表系统 | 第74-78页 |
4.1.1 报表系统面临的问题 | 第74-76页 |
4.1.2 柔性报表系统 | 第76-78页 |
4.2 领域工程 | 第78-94页 |
4.2.1 共性分析 | 第78-81页 |
4.2.2 FRS框架 | 第81-83页 |
4.2.3 FRS的体系结构的逻辑模型 | 第83-85页 |
4.2.4 FRS框架的开发 | 第85-9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