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9页 |
1.1 强流脉冲电子束概述 | 第11-12页 |
1.2 电子束表面改性处理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1 与传统工艺相比较 | 第12-13页 |
1.2.2 与其它粒子束工艺相比较 | 第13页 |
1.3 电子束表面改性技术的分类 | 第13-17页 |
1.3.1 按电子束能量注入形式 | 第13-16页 |
1.3.2 按表面改性效果 | 第16-17页 |
1.4 电子束表面改性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7-21页 |
1.4.1 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2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1-2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4-29页 |
第二章 强流脉冲电子束设备 | 第29-38页 |
2.1 装置组成 | 第29-30页 |
2.2 工作原理 | 第30-34页 |
2.2.1 强流脉冲电子束的运行机制 | 第31-32页 |
2.2.2 基于真空火花等离子体的电子枪 | 第32-33页 |
2.2.3 装置的工作过程 | 第33-34页 |
2.3 工艺参数及测试 | 第34-36页 |
2.3.1 工艺参数 | 第34页 |
2.3.2 实验测试 | 第34-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强流脉冲电子束材料改性过程的物理基础 | 第38-58页 |
3.1 电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机理 | 第38-42页 |
3.2 强流脉冲电子束在材料中的能量分布 | 第42-43页 |
3.3 温度场与应力场的形成 | 第43-44页 |
3.4 温度场的数学物理模型 | 第44-45页 |
3.5 热应力场的数学物理模型 | 第45-56页 |
3.5.1 热应力波的数学模型 | 第46-50页 |
3.5.2 准静态应力的数学物理模型 | 第50-51页 |
3.5.3 应变率效应的影响和温度不均引起的残余热应力 | 第51-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及熔坑的形成机理 | 第58-84页 |
4.1 热传导过程的差分法 | 第58-62页 |
4.2 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电压与电流密度脉冲波形的拟合 | 第62-64页 |
4.3 实验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64-81页 |
4.3.1 变物性与相变潜热的处理 | 第64-67页 |
4.3.2 温度分布与熔化深度 | 第67-70页 |
4.3.3 熔坑的形成机理 | 第70-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分析 | 第84-111页 |
5.1 应力场方程的差分法 | 第84-86页 |
5.2 应力场的数值计算结果 | 第86-98页 |
5.2.1 热应力波的数值计算结果 | 第86-88页 |
5.2.2 准静态热应力与冷却过程的应力的数值计算结果 | 第88-93页 |
5.2.3 冲击热应力波的数学模型 | 第93-94页 |
5.2.4 冲击热应力的数值计算结果 | 第94-98页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8-108页 |
5.3.1 脉冲电子束处理下的变形机制 | 第98-103页 |
5.3.2 表面微裂纹形成 | 第103页 |
5.3.3 应力波和深层的结构变化 | 第103-104页 |
5.3.4 处理试样截面显微硬度分布 | 第104-10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Ⅰ.结论 | 第111-112页 |
Ⅱ.展望 | 第112-113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14-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