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图形清单 | 第20-23页 |
表格清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前言-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第24-61页 |
·污水的传统生物处理技术 | 第24-27页 |
·概述 | 第24-25页 |
·活性污泥法 | 第25-26页 |
·生物膜法 | 第26-27页 |
·生物膜反应器 | 第27-33页 |
·生物膜反应器的类型 | 第27-28页 |
·生物膜反应器的特征 | 第28-29页 |
(1) 生物相特征 | 第28页 |
(2) 工艺特征 | 第28-29页 |
·生物膜载体的种类与选择原则 | 第29页 |
·新型生物膜反应器 | 第29-33页 |
(1) 膜-生物膜反应器 | 第30页 |
(2) 气升式生物膜反应器和机械搅拌床 | 第30-31页 |
(3) 厌氧生物膜膨胀床 | 第31页 |
(4) 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 第31页 |
(5) 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 | 第31-33页 |
·SBBR技术 | 第33-38页 |
·概述 | 第33-35页 |
·SBBR的分类 | 第35-38页 |
(1) 序批式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 | 第35页 |
(2) 序批式膜生物膜反应器 | 第35-37页 |
(3) 序批式流动床生物膜反应器 | 第37-38页 |
·SBBR技术的特性 | 第38-48页 |
·序批式过程的特点 | 第38-43页 |
(1) 概述 | 第38-39页 |
(2)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的特点 | 第39-41页 |
(3) 序批式生物膜法的特点 | 第41-43页 |
·微生物特性 | 第43-44页 |
·净化功能和影响过程的主要因素 | 第44-45页 |
(1) 净化功能 | 第44页 |
(2) 影响过程的主要因素 | 第44-45页 |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 第45-48页 |
·SBBR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48-55页 |
·含碳有机物、氮和磷的去除及硝化与反硝化 | 第48-49页 |
·难降解有机物废水的处理 | 第49-52页 |
(1) ABS废水的处理 | 第49-50页 |
(2) 染料和制革废水的处理 | 第50-51页 |
(3) 难降解芳香烃类化合物废水的处理 | 第51-52页 |
·有毒有害废水的处理 | 第52-54页 |
(1) 含氰化合物废水的处理 | 第52页 |
(2) 易变性废水的处理 | 第52-53页 |
(3) 高盐分含酚废水的处理 | 第53-54页 |
(4) 含有害有机物废水的处理 | 第54页 |
·受污染的地下水处理 | 第54-55页 |
·SBBR技术的改进 | 第55-57页 |
·采用同时进水和出水的运行模式 | 第55页 |
·用待处理废水充当反冲洗水 | 第55-56页 |
·在线测定过程参数(ORP)以动态控制设施运行 | 第56-57页 |
·几点结论和讨论 | 第57-58页 |
·本论文工作的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 第58-61页 |
第二章 SBBR(序批式外循环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技术的特性研究 | 第61-85页 |
·序批式外循环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系统 | 第61-65页 |
·系统的设计 | 第61-63页 |
·填料特征和曝气系统 | 第63-64页 |
·系统的运行模式 | 第64页 |
·循环流量和循环周期 | 第64-65页 |
·反应器氧传递系数和充氧性能参数的测定 | 第65-69页 |
·基本原理 | 第65-6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69页 |
(1) 氧传递系数K_(La) | 第67-68页 |
(2) 充氧性能参数 | 第68-69页 |
·反应器中的流态分析-固定床陶粒介质中水的渗流 | 第69-74页 |
·基本原理 | 第69-70页 |
(1) 反应器固定床陶粒介质的多孔介质性证明 | 第69页 |
(2) 单相液体在陶粒介质中的渗流理论 | 第69-7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4页 |
(1) 未曝气条件下流速与压差的关系 | 第71-72页 |
(2) 曝气条件下流速与压差的关系 | 第72-74页 |
·反应器中水力剪切力的作用 | 第74-77页 |
·水力剪切力的计算 | 第74-76页 |
·水力剪切力对生物膜的影响 | 第76-77页 |
(1) 水力剪切力对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 第76页 |
(2) 水力剪切力对传质的影响 | 第76页 |
(3) 水力剪切力对胞外多聚糖产生的影响 | 第76-77页 |
(4) 水力剪切力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77页 |
·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 | 第77-81页 |
·基本原理 | 第77-7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0-81页 |
·反应器同时进出水的体积置换率的测定 | 第81-83页 |
·基本原理 | 第81-82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83页 |
·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三章 SBBR技术处理模拟城市污水的实验研究 | 第85-115页 |
·概述 | 第8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反应器 | 第85页 |
·废水水质 | 第85-86页 |
·分析方法 | 第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112页 |
·填料挂膜和系统启动 | 第86-89页 |
(1) 接种和挂膜过程的描述 | 第86-88页 |
(2) 挂膜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88-89页 |
·反应器中的初期快速吸附现象 | 第89-92页 |
(1) 概述 | 第89页 |
(2) 未挂膜载体的初期吸附 | 第89-90页 |
(3) 生物膜的初期快速吸附 | 第90-92页 |
·含碳有机物(COD_(cr))的去除 | 第92-98页 |
(1) 基本原理 | 第92-93页 |
(2) COD_(cr)容积负荷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93-94页 |
(3) 进水COD_(cr)浓度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94-95页 |
(4) 水力停留时间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95页 |
(5) DO浓度及气水比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95-97页 |
(6) COD/N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97页 |
(7) 不同碳源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97-98页 |
·生物脱氮 | 第98-102页 |
(1) 基本原理 | 第98-99页 |
(2) COD_(cr)和NH_4~+-N容积负荷对氮去除率的影响 | 第99-100页 |
(3) 进水NH_4~+-N浓度对氮去除率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 水力停留时间对氮去除率的影响 | 第101页 |
(5) COD/N对氦去除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6) 不同碳源对氮去除率的影响 | 第102页 |
·处理水的pH变化 | 第102-104页 |
·出水的SS | 第104-105页 |
·污泥产率估算和脱氮机理分析 | 第105-109页 |
(1) 污泥产率估算 | 第105-106页 |
(2) 脱氮机理分析 | 第106-107页 |
(3) 同步硝化反硝化机理分析 | 第107-109页 |
·生物相的观察与分析 | 第109-111页 |
·氧的利用率 | 第111-112页 |
·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SBBR技术处理模拟植物制剂废水的实验研究 | 第115-130页 |
·概述 | 第11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5-116页 |
·反应器 | 第115页 |
·废水水质 | 第115-116页 |
·分析方法 | 第11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28页 |
·挂膜与驯化 | 第116-119页 |
(1) 挂膜 | 第116-117页 |
(2) 驯化 | 第117-119页 |
·在F(D)-O模式下纯大蒜模拟废水的处理 | 第119-122页 |
(1) COD_(cr)容积负荷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2) 水力停留时间对COD_(cr)去除率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3) 纯大蒜模拟废水与模拟城市污水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121页 |
(4) 处理水的pH变化 | 第121-122页 |
·在F(D)-O模式下模拟大蒜和黄连废水的处理 | 第122-123页 |
·在F(D)-A-O模式下模拟大蒜和黄连废水的处理 | 第123-126页 |
(1) 反应器中溶解氧(DO)的分布 | 第123-124页 |
(2) 不同A/O(时段比)下COD_(cr)的去除率 | 第124-125页 |
(3) 不同A-O组合下COD_(cr)去除率的比较 | 第125-126页 |
(4) 处理水的pH变化 | 第126页 |
·反冲洗对生物膜系统恢复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生物相的观察与分析 | 第127-128页 |
·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SBBR中含碳有机物(COD_(cr))和氨氮降解的动力学模型 | 第130-174页 |
·概述 | 第130-134页 |
·生化反应动力学及其数学模型 | 第130-131页 |
·生物膜增长与底物去除动力学 | 第131-134页 |
(1) 生物膜法净化过程的机理 | 第131页 |
(2) 生物膜的增长过程和增长速率方程 | 第131-132页 |
(3) 底物去除动力学 | 第132-134页 |
·SBBR(序批式外循环固定床生物膜反应器)在反应期的动力学特征 | 第134-136页 |
·生物膜反应器的动力学特征 | 第134-135页 |
·完全混合间隙式反应器模式的证明 | 第135-136页 |
(1) 高循环流速导致的完全混合效果 | 第135页 |
(2) 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实验的说明 | 第135-136页 |
(3) 基质浓度在反应器中时空分布的均匀性 | 第136页 |
·底物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136-144页 |
·基本质量衡算式 | 第137-139页 |
·底物降解符合-级反应规律的动力学模型 | 第139-141页 |
·底物降解符合零级反应规律的动力学模型 | 第141-142页 |
·底物降解符合Monod方程的动力学模型 | 第142-144页 |
·底物CODcr的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144-156页 |
·基本假设 | 第144页 |
·CODcr降解的时间过程线 | 第144-149页 |
(1) 不同CODcr浓度下的降解过程线 | 第144-145页 |
(2) 不同停留时间下的降解过程线 | 第145-147页 |
(3) 不同C/N下的降解过程线 | 第147-148页 |
(4) 不同碳源下的降解过程线 | 第148-149页 |
·模型结构 | 第149-150页 |
·参数求取 | 第150-156页 |
·底物NH_4~+-N的降解动力学模型 | 第156-171页 |
·基本假设 | 第156-157页 |
·NH_4~+-N降解的时间过程线 | 第157-164页 |
(1) 不同NH_4~+-N浓度下的降解过程线 | 第157-158页 |
(2) 不同停留时间下的降解过程线 | 第158-160页 |
(3) 不同C/N下的降解过程线 | 第160-162页 |
(4) 不同碳源下的降解过程线 | 第162-164页 |
·模型结构 | 第164页 |
·参数求取 | 第164-171页 |
·小结 | 第171-174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74-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
附录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