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6页 |
一、 电子证据的含义及特点 | 第16-18页 |
(一) 电子证据的含义 | 第16-17页 |
1 、 电子证据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材料 | 第16页 |
2 、 电子证据是借助电子技术或电子设备而形成的 | 第16-17页 |
3 、 电子证据是作为证据使用的材料 | 第17页 |
(二) 电子证据的特点 | 第17-18页 |
1 、 精密性和脆弱性 | 第17-18页 |
2 、 多媒性和复合性 | 第18页 |
3 、 人机交互性和隐蔽性 | 第18页 |
二、 电子证据的可采纳性和采纳的必要性 | 第18-25页 |
(一) 各国立法的不同做法 | 第19-24页 |
1 、 电子证据可采性与传闻规则的冲突 | 第21-22页 |
2 、 电子证据可采性与最佳规则的冲突 | 第22-24页 |
(二) 我国关于电子证据可采纳性的障碍及其解决方法 | 第24-25页 |
三、 电子证据的法律定位 | 第25-37页 |
(一) 视听资料说 | 第26-29页 |
(二) 书证说 | 第29-33页 |
(三) 物证说 | 第33-34页 |
(四) 鉴定结论说 | 第34-35页 |
(五) 独立证据说 | 第35-36页 |
(六) 混合证据说 | 第36-37页 |
四、 电子证据的证明力 | 第37-42页 |
(一) 对将电子证据作为间接证据使用的看法 | 第37-40页 |
(二) 电子证据可有条件地作为直接证据使用 | 第40-42页 |
五、 电子证据的收集 | 第42-46页 |
(一) 当事人自行收集 | 第42-43页 |
(二) 公证机关收集 | 第43-44页 |
(三) 人民法院收集 | 第44-45页 |
(四) 网络服务提供者协助收集 | 第45-46页 |
六、 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 | 第46-58页 |
(一) 电子证据的出示方式 | 第46-47页 |
(二) 审查电子证据的真实性 | 第47-49页 |
1 、 诉讼当事人双方均认可的电子证据,一般予以采纳 | 第48页 |
2 、 由适格证人通过具结方式证明其为真的电子证据,一般予以采纳 | 第48页 |
3 、 有证据证明计算机系统在关键时刻处于正常状态的,推定电子证据具有真实性,予以采纳 | 第48-49页 |
(三) 审查电子证据的合法性 | 第49-53页 |
(四) 审查电子证据的关联性 | 第53页 |
(五) 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审查判断 | 第53页 |
(六) 对公证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 | 第53-58页 |
1 、 公证中的引诱行为应慎重对待 | 第53-55页 |
2 、 公证行为应具有公开性 | 第55页 |
3 、 事项不清、内容不明的公证的处理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