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二、 协同发展的涵义及其意义 | 第15-23页 |
(一)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1 、 城市社区 | 第15-16页 |
2 、 城市基层政权 | 第16页 |
3 、 居民自治 | 第16页 |
(二) 协同发展的概念阐释 | 第16-19页 |
1 、 协同发展的涵义 | 第17页 |
2 、 判断协同发展的标准 | 第17-18页 |
3 、 协同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18-19页 |
(三) 协同发展的意义 | 第19-23页 |
1 、 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转换 | 第20-21页 |
2 、 保障城市社区和社会的稳定 | 第21页 |
3 、 促进城市社区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21-22页 |
4 、 健全城市社区的各种功能 | 第22页 |
5 、 为创建健康文明的新社区提供前提条件 | 第22-23页 |
三、 协同发展的必然性 | 第23-31页 |
(一) 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 第24-26页 |
1 、 传统的单一行政性管理机制存在的前提条件不断丧失 | 第24页 |
2 、 社区群体结构、组织结构分化 | 第24-25页 |
3 、 城市社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 第25页 |
4 、 社区功能的社会化、复杂化 | 第25页 |
5 、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 第25-26页 |
6 、 互动模式的变化 | 第26页 |
(二) 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必然要求 | 第26-31页 |
1 、 片面强调城市基层政权发展的行政导向存在的不足 | 第27-29页 |
2 、 片面强调居民自治发展的自治导向存在的不足 | 第29-31页 |
四、 可行性: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共同基础 | 第31-38页 |
(一) 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32-37页 |
1 、 马克思主义关于地方自治的理论 | 第32页 |
2 、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 第32-35页 |
3 、 协同理论 | 第35-37页 |
(二) 协同发展的共同基础 | 第37-38页 |
1 、 共同的法律依据 | 第37页 |
2 、 共同的权力基础 | 第37页 |
3 、 协同的运作机制 | 第37-38页 |
4 、 一致的最终目的 | 第38页 |
五、 理论思考:构筑城市基层政权与居民自治协同发展的蓝图 | 第38-48页 |
(一) 协同发展的原则 | 第38-40页 |
1 、 依法发展原则 | 第38-39页 |
2 、 政党主导原则 | 第39页 |
3 、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9-40页 |
4 、 遵循国情原则 | 第40页 |
(二) 协同发展的具体措施 | 第40-48页 |
1 、 培育社区,优化环境 | 第40-42页 |
2 、 加强领导,党为核心 | 第42-44页 |
3 、 培育中介,架构桥梁 | 第44-45页 |
4 、 合理分权,明晰职责 | 第45-47页 |
5 、 协同治理,实行法治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