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章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及其修复作用研究进展 | 第15-43页 |
1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吸附 | 第16-31页 |
·生物吸附研究简史 | 第16-17页 |
·生物吸附的概念 | 第17-21页 |
·生物吸附材料 | 第21-25页 |
·有机污染物生物吸附的作用机制 | 第25-28页 |
·有机污染物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28-31页 |
2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 第31-34页 |
·生物降解机制 | 第31-33页 |
·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及强化方法 | 第33-34页 |
3 有机污染物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的耦合 | 第34-37页 |
·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关系 | 第34-35页 |
·土壤中(生物)吸附与生物有效性的关系 | 第35-37页 |
4 多环芳烃污染现状及微生物修复 | 第37-41页 |
·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 第37-40页 |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 第40-41页 |
5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白腐真菌死体和土壤对PAHs的吸附-脱附作用及影响因素 | 第43-57页 |
1 实验部分 | 第44-47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4页 |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白腐真菌样品的制备 | 第44-45页 |
·白腐真菌样品的表征 | 第45页 |
·白腐真菌样品对菲、芘的等温吸附-脱附实验 | 第45-46页 |
·Cu~(2+)对白腐真菌吸附菲的影响 | 第46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死体和土壤对菲、芘的吸附-脱附实验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白腐真菌对菲、芘的吸附机理 | 第48-51页 |
·Cu~(2+)对白腐真菌吸附菲的影响 | 第51-53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死体对菲、芘的吸附-脱附作用 | 第53-54页 |
·土壤对菲、芘的吸附-脱附作用 | 第54-55页 |
·不同吸附剂对菲、芘吸附的性能比较 | 第55-56页 |
3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黄孢原毛平革菌活体对水中PAHs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及其调控 | 第57-75页 |
1 实验部分 | 第57-62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活体对菲、芘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实验 | 第58-59页 |
·碳、氮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的调控实验 | 第59-60页 |
·Cu~(2+)、Mn~(2+)对黄孢原毛平革菌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60-61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菲的连续多次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实验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2-74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活体对水中菲、芘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 | 第62-64页 |
·碳、氮的调控作用 | 第64-67页 |
·Cu~(2+)、Mn~(2+)的影响 | 第67-70页 |
·连续批次运行中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 | 第70-73页 |
·死体/活体菌球在连续批次运行中对菲的去除作用 | 第70-71页 |
·碳、氮在连续运行中的调控作用 | 第71-73页 |
·Cu~(2+)在连续运行中的影响 | 第73页 |
·生物吸附与生物降解的关联及调控 | 第73-74页 |
3 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泥浆体系中PAHs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及作用机理 | 第75-89页 |
1 实验部分 | 第76-79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76页 |
·实验方法 | 第76-79页 |
·土著菌对水-土体系中菲、芘的降解 | 第76-78页 |
·水-真菌-土壤体系中菲、芘的降解实验 | 第78页 |
·数据处理 | 第78-7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9-88页 |
·土壤对菲、芘的吸附与降解 | 第79-80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泥浆体系中菲、芘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 | 第80-81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在泥浆体系中的生长情况 | 第81-82页 |
·土著菌-外源真菌的协同作用 | 第82-84页 |
·外源真菌、土著菌对泥浆体系中PAHs的降解动力学 | 第84-88页 |
3 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东北污灌区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及强化初探 | 第89-103页 |
1 实验部分 | 第89-93页 |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9-90页 |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东北污灌区土壤中PAHs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实验 | 第90-92页 |
·Tween 80对东北污灌区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强化实验 | 第92-93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93-102页 |
·东北污灌区土壤中PAHs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 | 第93-99页 |
·Tween 80对东北污灌区PAHs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强化初探 | 第99-102页 |
3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3-108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03-105页 |
·白腐真菌和土壤对PAHs的吸附-脱附作用及影响因素 | 第103-104页 |
·黄孢原毛平革菌活体对水中PAHs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及其调控 | 第104页 |
·泥浆体系中PAHs的(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及作用机理 | 第104-105页 |
·东北污灌区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强化初探 | 第105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05-106页 |
3 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0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