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体育生活化趋势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一、 前言 | 第8-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 体育生活化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2. “体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 丰富我国体育发展理论 | 第14页 |
2. 为新时期制定体育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 第14页 |
3. 对新世纪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 我国体育生活化趋势的理论探索 | 第16-23页 |
(一) 体育与人的特有关系决定了体育生活化 | 第16-19页 |
1. 体育特有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 | 第16-17页 |
2. 体育具有满足人的二重性的价值 | 第17-19页 |
(二) 时代的发展呼唤体育回归人们的生活 | 第19-23页 |
1. 体育生活化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19页 |
2. 体育生活化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 第19-21页 |
3. 体育生活化是我国体育发展的必然阶段 | 第21-23页 |
三、 当前我国体育生活化趋势的形成条件 | 第23-39页 |
(一) 当前我国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外部条件 | 第23-31页 |
1. 政策与法规保障 | 第23-24页 |
2. 体育生活化的物质条件保障 | 第24-26页 |
3. 生活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 | 第26-28页 |
4. 国民生活质量提高提供的可能性 | 第28-31页 |
(二) 体育生活化发展的内部条件 | 第31-39页 |
1. “健康第一”观念的确立 | 第31-33页 |
2. 场地设施日益完善 | 第33-34页 |
3. 群体组织不断壮大 | 第34-35页 |
4. 体育经费大幅度提高 | 第35-36页 |
5. 体育人口潜力巨大 | 第36-39页 |
四、 我国体育生活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 第39-43页 |
(一) 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程度不够 | 第39页 |
(二)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 第39-40页 |
(三) 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 第40页 |
(四) 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40-41页 |
(五) 体育自身发展条件滞后 | 第41-43页 |
五、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