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歌辭記錄與音樂信息遺存 | 第1-47页 |
第一節 官私目錄中的歌辭著錄 | 第9-16页 |
第二節 先秦文獻中的歌辭記錄 | 第16-29页 |
第三節 漢唐史志中的樂章敘錄 | 第29-44页 |
第四節 歌辭總集中的歌辭匯錄(未打印) | 第44页 |
第五節 古代樂譜中的辭樂合鈔(未打印) | 第44页 |
第六節 歌辭記錄與配樂歌辭的判定 | 第44-47页 |
第二章 《樂府詩集》配樂歌辭與擬作 | 第47-85页 |
第一節 《樂府詩集》配樂歌辭與擬作的編配 | 第47-58页 |
一、 《古今樂錄》對配樂歌辭的描述 | 第47-50页 |
二、 《樂府古題要解》對“本章”與擬作的描述 | 第50-54页 |
三、 《樂府詩集》的編配實況 | 第54-58页 |
第二節 配樂歌辭與擬作比較研究 | 第58-81页 |
一、 鼓吹歌辭 | 第58-62页 |
二、 相和歌辭 | 第62-73页 |
三、 雜曲歌辭 | 第73-81页 |
第三節 關於擬作 | 第81-85页 |
一、 文人擬作概說 | 第81-82页 |
二、 配樂歌辭存佚狀況對擬作創作方式的影響 | 第82页 |
三、 樂府擬作的整體發展及其歷史地位 | 第82-85页 |
第三章 《樂府詩集》樂奏辭與本辭 | 第85-112页 |
第一節 《樂府詩集》樂奏辭與本辭的分判 | 第85-91页 |
一、 《樂府詩集》所收樂奏辭和本辭 | 第85-88页 |
二、 《樂府詩集》樂奏辭、本辭的文獻來源 | 第88-91页 |
第二節 樂奏辭與本辭校勘分析 | 第91-104页 |
第三節 問題討論 | 第104-112页 |
一、 曲之分解和豔、趨、亂 | 第105-109页 |
二、 關於“本辭” | 第109-112页 |
第四章 《巾舞歌詩》與聲辭雜寫 | 第112-122页 |
第一節 《巾舞歌詩》不是歌舞劇“腳本” | 第112-115页 |
第二節 聲辭雜寫與“不可曉解” | 第115-119页 |
第三節 《巾舞歌詩》分解嘗試 | 第119-122页 |
第五章 歌辭章句與格式例析(未打印) | 第122页 |
第六章 歌曲的演變與改製(未打印)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清商曲和、送聲與歌辭起結 | 第123-145页 |
第一節 清商曲和、送聲 | 第123-129页 |
一、 和、送聲的一般描述 | 第123页 |
二、 和、送聲的文本記錄 | 第123-125页 |
三、 和聲別考 | 第125-126页 |
四、 關於《江南弄》和聲的位置 | 第126-129页 |
第二節 和、送聲與歷代歌辭起結 | 第129-138页 |
第三節 和、送聲的辭樂配合及其與正曲的關係 | 第138-142页 |
一、 和、送聲的辭樂配合 | 第139-140页 |
二、 和、送聲辭樂配合與正曲的關係 | 第140-142页 |
第四節 問題討論:《關雎》之亂 | 第142-145页 |
第八章 吳聲“六變”與因事制歌 | 第145-166页 |
第一節 吳聲“六變”與雅樂“六變”無關 | 第145-148页 |
第二節 吳聲歌曲與六變諸曲 | 第148-152页 |
一、 吳聲歌曲“六變”的流傳時代 | 第148-149页 |
二、 “吳聲歌曲”編組與“六變” | 第149-151页 |
三、 “六變”諸曲 | 第151-152页 |
第三節 《子夜歌》系列:《子夜變歌》兩個送聲 | 第152-158页 |
一、 《子夜歌》 | 第152-153页 |
二、 《子夜四時歌》和《大子夜歌》 | 第153-155页 |
三、 《子夜變歌》《子夜警歌》與“變曲”的本質特點 | 第155-158页 |
第四節 《懊儂歌》系列:《讀曲歌》不對稱賡和 | 第158-162页 |
一、 《華山畿》與《懊儂歌》 | 第158-160页 |
二、 《讀曲歌》曲體結構分析 | 第160-162页 |
第五節 六變諸曲皆因事製歌 | 第162-163页 |
第六節 結論:“變曲”與“六變” | 第163-166页 |
第九章 唱奏方式與辭樂關係 | 第166-186页 |
第一節 “相和”唱奏方式 | 第166-177页 |
一、 “相和歌”與“相和”唱奏方式 | 第166-169页 |
二、 “相和”唱奏方式的分類及其歷史演進 | 第169-175页 |
三、 “相和”唱奏方式包含多種辭樂關係 | 第175-177页 |
第二節 “歌絃”唱奏方式 | 第177-186页 |
一、 “相和曲”與“行” | 第177-182页 |
二、 “三調歌”與“歌絃” | 第182-184页 |
三、 “歌絃”唱奏方式 | 第184-186页 |
第十章 倚聲製辭與依調填辭(未打印) | 第186-187页 |
参考书目 | 第187-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