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自交系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抗虫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

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34页
 1 前言第11页
 2 玉米抗虫基因工程现状第11-24页
   ·抗虫基因种类及其应用第12-18页
     ·微生物来源的抗虫基因第12-14页
     ·植物来源的抗虫基因第14-18页
     ·动物来源的抗虫基因第18页
   ·受体系统建立第18-20页
   ·基因导入方法第20-24页
     ·农杆菌法第20-22页
     ·基因枪法第22-23页
     ·电击法第23页
     ·PEG法第23页
     ·其它转化方法第23-24页
 3 玉米抗虫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第24-30页
   ·昆虫对转基因植株产生抗性第24-25页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表达量低第25-28页
   ·外源基因失活第28-29页
   ·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问题第29-30页
 4 目前玉米转基因研究热点第30-33页
   ·转抗虫基因第30页
   ·抗除草剂玉米第30页
   ·抗病玉米第30-31页
   ·雄性不育性及其应用第31页
   ·作为生物反应器第31页
   ·抗逆境胁迫玉米第31-32页
   ·后代中去除选择标记的转基因玉米第32-33页
     ·共转化第32页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第32-33页
 5 研究工作背景及本文立题第33-34页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第34-42页
 1 材料第34-38页
   ·供试玉米材料第34页
   ·植物表达载体第34页
   ·重要试剂配制第34-35页
   ·重要仪器设备第35-36页
   ·重要生化试剂第36页
   ·培养基配方第36-37页
   ·PCR扩增引物的合成第37-38页
 2 方法第38-42页
   ·受体材料准备第38页
   ·工程菌准备第38-39页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第38页
     ·电激转化感受态细胞第38-39页
   ·玉米愈伤组织转化和转化后培养第39页
   ·再生植株总DNA提取第39页
   ·PCR检测第39-40页
   ·PCR-Southern第40页
   ·Southern blotting第40-41页
   ·Dot blotting第41-42页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第42-54页
 1 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第42-43页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第42页
   ·基因型对胚性愈伤诱导率的影响第42页
   ·甘露醇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胚性愈伤诱导过程中幼胚褐化的对策第43页
   ·2,4-D浓度对胚性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第43页
 2 农杆菌工程菌制备及愈伤转化第43-48页
   ·第一次摇菌时间长短对摇菌效果的影响第44页
   ·乙酰丁香酮(As)的加入时间对摇菌效果的影响第44-45页
   ·第一次摇菌时利福霉素和卡那霉素加入YEB液体培养基的时间对摇菌效果的影响第45页
   ·第一次摇菌后菌液的转接方式对摇菌效果的影响第45-46页
   ·18(红)愈伤侵染前预培养和侵染后恢复培养对抗性愈伤出愈率的影响第46-47页
   ·愈伤高渗处理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47页
   ·转接方式对侵染效率的影响第47-48页
 3 转化后愈伤筛选、再生及小苗移栽第48-50页
   ·愈伤组织在含不同浓度HygB的培养基上死亡率统计第48-49页
   ·愈伤侵染后的筛选方式第49页
   ·分化培养基中HygB浓度对绿苗再生的影响第49-50页
   ·分化培养基中Kt浓度对分化效果的影响第50页
   ·移栽措施对小苗成活率的影响第50页
 4 18(红)转基因阳性植株的获得和分子鉴定第50-54页
   ·18(红)阳性植株的获得第50-51页
   ·T_0代再生植株PCR检测第51页
   ·转Bt基因再生植株PCR-Southern检测第51-52页
   ·转SCK基因再生植株Southern blotting检测第52页
   ·转Bt和SCK基因再生植株点杂交检测第52-54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54-5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59-66页
致谢第66-67页
附录: 质粒图谱、图版及论文发表情况第67-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摆式电动车组拖车转向架结构优化设计
下一篇:尿素结块和粉化问题的技术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