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扩式沉管灌注桩工作性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符号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自扩桩简介 | 第10-12页 |
1.2.1 自扩桩桩尖构造 | 第10-11页 |
1.2.2 自扩桩成桩过程 | 第11-12页 |
§1.3 单桩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理论 | 第12-13页 |
1.3.2 单桩沉降计算理论 | 第13-15页 |
§1.4 扩底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9页 |
1.4.1 国际上扩底桩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国内扩底桩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法和接触面分析介绍 | 第20-33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有限元法简介 | 第20-25页 |
2.2.1 有限元法求解步骤 | 第21-22页 |
2.2.2 有限元分析的网格划分 | 第22-23页 |
2.2.3 单元选择和位移模式 | 第23-24页 |
2.2.4 刚度矩阵的建立 | 第24-25页 |
§2.3 接触面特性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2.3.1 接触面本构关系 | 第25-28页 |
2.3.2 接触面单元 | 第28-30页 |
2.3.3 桩土接触面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2.4 有限元软件接触分析 | 第31-32页 |
2.4.1 一般的接触分类 | 第31页 |
2.4.2 ANSYS接触能力 | 第31-32页 |
§2.5 土的弹塑性模型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自扩桩现场试验研究 | 第33-40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自扩桩工程对比试验 | 第33-37页 |
3.2.1 试验标准和方法 | 第33-34页 |
3.2.2 承载力评定标准 | 第34页 |
3.2.3 工程对比试验一 | 第34-35页 |
3.2.4 工程对比试验二 | 第35-36页 |
3.2.5 工程对比试验三 | 第36-37页 |
§3.3 自扩桩受力机理分析讨论 | 第37-39页 |
3.3.1 自扩桩的工程适用条件 | 第37-38页 |
3.3.2 自扩桩受力分析讨论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自扩桩的有限元分析 | 第40-60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单桩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4.3 影响自扩桩的荷载传递的主要因素 | 第40-46页 |
§4.4 自扩桩桩底土的应力与变形机理分析 | 第46-57页 |
4.4.1 桩底应力场 | 第46-54页 |
4.4.2 桩底位移场 | 第54-57页 |
§4.5 自扩桩承载力确定方法的讨论 | 第57-59页 |
4.5.1 桩端扩底直径D | 第57页 |
4.5.2 单桩竖向承载力的估算 | 第57-58页 |
4.5.3 单桩承载力的沉降变形控制方法 | 第58-59页 |
§4.6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0-69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工程实例一 | 第60-63页 |
5.2.1 工程概况 | 第60-63页 |
5.2.2 对比分析 | 第63页 |
§5.3 工程实例二 | 第63-68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63-67页 |
5.3.2 对比分析 | 第67-68页 |
§5.4 效益分析 | 第68页 |
§5.5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第69-70页 |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岩土所历届硕士论文 | 第78-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