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前言 | 第9-12页 |
| 一 论文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二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0页 |
| 三 主要成果 | 第10-11页 |
| 四 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9页 |
| ·工作区地质概况 | 第12-14页 |
| ·西秦岭大地构造背景 | 第14-17页 |
| ·西秦岭大地构造演化史 | 第17-19页 |
| ·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概述 | 第17-18页 |
| ·西秦岭构造演化简史 | 第18-19页 |
| 2 西秦岭晚古生代盆地演化分析 | 第19-4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西秦岭晚古生代盆地特征 | 第19-28页 |
| ·泥盆纪盆地特征 | 第19-24页 |
| ·石炭纪盆地特征 | 第24-27页 |
| ·二叠纪盆地特征 | 第27-28页 |
| ·盆地形成背景及整体格局 | 第28-30页 |
| ·盆地形成背景 | 第29页 |
| ·盆地总体格局 | 第29-30页 |
| ·西秦岭晚古生代盆地模式研究 | 第30-37页 |
| ·盆地热活动特征 | 第30-31页 |
| ·同生断裂特征 | 第31-33页 |
| ·一种伸展盆地模式 | 第33-34页 |
| ·吴家山群的讨论 | 第34-36页 |
| ·西秦岭晚古生代盆地模式 | 第36-37页 |
| ·西秦岭晚古生代盆地演化过程分析 | 第37-39页 |
| ·三叠纪盆地与晚古生代盆地的关系探讨 | 第39-41页 |
| ·西秦岭盆地演化总结 | 第41-43页 |
| 3 西秦岭印支—燕山期构造特征 | 第43-53页 |
| ·秦岭造山带及西秦岭主造山期构造格架概述 | 第43页 |
| ·西秦岭造山期构造特征 | 第43-50页 |
| ·西秦岭基本构造特征 | 第43-45页 |
| ·西秦岭构造格局 | 第45-50页 |
| ·岩浆活动所反映的造山后构造特征 | 第50-53页 |
| 4 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 | 第53-77页 |
| ·工作区前泥盆纪基底地球化学特征 | 第53-54页 |
| ·沉积作用下的微量元素分异 | 第54-64页 |
| ·晚古生代地层微量元素丰度 | 第54-57页 |
| ·不同岩石类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57-63页 |
| ·区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 ·构造作砚对地层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 第64-67页 |
| ·变质—水热事件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 | 第67-77页 |
| ·金属来源—迁移—堆积过程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 | 第68-71页 |
| ·方法介绍 | 第68-69页 |
| ·深部流体进入地壳的地球化学动力学 | 第69-71页 |
| ·西秦岭铅锌矿床物质来源—迁移—堆积地球化学动力学研究 | 第71-75页 |
| ·变质水热事件时间和阶段 | 第71-72页 |
| ·矿床物质来源—迁移—堆积问题研究 | 第72-75页 |
| ·变质水热事件中元素的活动规律 | 第75-77页 |
| 5 盆地—造山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 第77-95页 |
| ·盆地—造山构造演化与铅锌成矿作用 | 第77-82页 |
| ·铅锌矿床控矿因素分析 | 第77页 |
| ·构造演化对铅锌矿的控制作用分析 | 第77-78页 |
| ·伸展盆地模式下工作区铅锌成矿远景分析 | 第78-82页 |
| ·盆地—造山构造演化与金成矿作用 | 第82-95页 |
| ·区域金矿床(点)分布特征 | 第82-83页 |
| ·典型矿集区金矿床基本特征 | 第83-92页 |
| ·礼岷地区金矿特征 | 第83-86页 |
| ·西成地区金矿特征 | 第86-89页 |
| ·李子园地区金矿特征 | 第89-90页 |
| ·白龙江地区金矿特征 | 第90-91页 |
| ·岷县—宕昌地区金矿特征 | 第91-92页 |
| ·夏河地区金矿特征 | 第92页 |
| ·金成矿规律分析 | 第92-93页 |
| ·构造演化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分析 | 第93页 |
|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验证 | 第93-95页 |
| 主要结论 | 第95-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照片及说明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