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茄果类病虫害论文--番茄病虫害论文

青枯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抗青枯病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1 前言第10-31页
 1.1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研究概况第10-16页
  1.1.1 青枯病的发生、为害与研究现状第10-11页
  1.1.2 青枯菌的分类地位第11-12页
  1.1.3 青枯菌的生理小种和生化型第12-13页
  1.1.4 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第13页
  1.1.5 寄主植物-青枯菌相互作用机制第13-16页
 1.2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第16-20页
  1.2.1 青枯病生物防治途径第16-18页
  1.2.2 青枯病生物防治机制第18-20页
 1.3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第20-29页
  1.3.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概念第21页
  1.3.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性第21-22页
  1.3.3 诱导因子第22-24页
  1.3.4 诱导抗病机制第24-29页
 1.4 存在问题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42页
 2.1 供试材料第31-32页
  2.1.1 供试菌株第31页
  2.1.2 供试番茄第31页
  2.1.3 供试培养基第31-32页
 2.2 无致病力青枯诱导菌的筛选第32-35页
  2.2.1 无致病力青枯菌的获得第32页
  2.2.2 番茄植株上的筛选第32-33页
  2.2.3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体外平板拮抗测定第33-34页
  2.2.4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的致病性测定第34-35页
  2.2.5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诱抗效果测定第35页
 2.3 无致病力菌株在番茄上的定殖能力研究第35-36页
  2.3.1 无致病力菌株的抗利福平标记第35页
  2.3.2 无致病力菌株在番茄植株上的定殖能力研究第35-36页
  2.3.3 无致病力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能力研究第36页
 2.4 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第36-39页
  2.4.1 接种处理第36-37页
  2.4.2 酶活性测定第37-38页
  2.4.3 酚类物质的提取及测定第38页
  2.4.4 木质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第38页
  2.4.5 病程相关蛋白的提取及电泳第38-39页
 2.5 诱导接种后组织粗提液抑菌活性测定第39页
 2.6 无致病力菌株的最佳诱导施用方法测定第39-41页
 2.7 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室内盆栽和小区试验第41-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56页
 3.1 无致病力青枯诱导菌的筛选第42-44页
  3.1.1 无致病力青枯菌的筛选第42页
  3.1.2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体外平板拮抗测定第42-43页
  3.1.3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致病性测定第43-44页
  3.1.4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拮抗效果测定第44页
 3.2 无致病力菌株在番茄植株上的定殖能力研究第44-46页
 3.3 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第46-50页
  3.3.1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变化第46-47页
  3.3.2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第47页
  3.3.3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第47-48页
  3.3.4 酚类物质的含量测定结果第48-49页
  3.3.5 木质素的含量测定结果第49页
  3.3.6 病程相关蛋白的电泳结果第49-50页
 3.4 诱导接种后组织粗提液抑菌活性测定第50-52页
 3.5 无致病力菌株的最佳诱导施用方法测定第52-53页
 3.6 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室内盆栽和小区试验第53-56页
  3.6.1 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室内盆栽试验第53-54页
  3.6.2 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田间小区试验第54-56页
4 结论第56-57页
5 讨论第57-61页
6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附录第69-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网络自适应传输控制技术研究及其在视频会议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