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31页 |
1.1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1.1.1 青枯病的发生、为害与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1.2 青枯菌的分类地位 | 第11-12页 |
1.1.3 青枯菌的生理小种和生化型 | 第12-13页 |
1.1.4 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 | 第13页 |
1.1.5 寄主植物-青枯菌相互作用机制 | 第13-16页 |
1.2 植物细菌性青枯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1.2.1 青枯病生物防治途径 | 第16-18页 |
1.2.2 青枯病生物防治机制 | 第18-20页 |
1.3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1.3.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概念 | 第21页 |
1.3.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特性 | 第21-22页 |
1.3.3 诱导因子 | 第22-24页 |
1.3.4 诱导抗病机制 | 第24-29页 |
1.4 存在问题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42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31-32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2.1.2 供试番茄 | 第31页 |
2.1.3 供试培养基 | 第31-32页 |
2.2 无致病力青枯诱导菌的筛选 | 第32-35页 |
2.2.1 无致病力青枯菌的获得 | 第32页 |
2.2.2 番茄植株上的筛选 | 第32-33页 |
2.2.3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体外平板拮抗测定 | 第33-34页 |
2.2.4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的致病性测定 | 第34-35页 |
2.2.5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诱抗效果测定 | 第35页 |
2.3 无致病力菌株在番茄上的定殖能力研究 | 第35-36页 |
2.3.1 无致病力菌株的抗利福平标记 | 第35页 |
2.3.2 无致病力菌株在番茄植株上的定殖能力研究 | 第35-36页 |
2.3.3 无致病力菌株在番茄根部的定殖能力研究 | 第36页 |
2.4 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36-39页 |
2.4.1 接种处理 | 第36-37页 |
2.4.2 酶活性测定 | 第37-38页 |
2.4.3 酚类物质的提取及测定 | 第38页 |
2.4.4 木质素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第38页 |
2.4.5 病程相关蛋白的提取及电泳 | 第38-39页 |
2.5 诱导接种后组织粗提液抑菌活性测定 | 第39页 |
2.6 无致病力菌株的最佳诱导施用方法测定 | 第39-41页 |
2.7 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室内盆栽和小区试验 | 第41-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56页 |
3.1 无致病力青枯诱导菌的筛选 | 第42-44页 |
3.1.1 无致病力青枯菌的筛选 | 第42页 |
3.1.2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体外平板拮抗测定 | 第42-43页 |
3.1.3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致病性测定 | 第43-44页 |
3.1.4 筛选的无致病力菌株拮抗效果测定 | 第44页 |
3.2 无致病力菌株在番茄植株上的定殖能力研究 | 第44-46页 |
3.3 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产生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46-50页 |
3.3.1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变化 | 第46-47页 |
3.3.2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 | 第47页 |
3.3.3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 | 第47-48页 |
3.3.4 酚类物质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48-49页 |
3.3.5 木质素的含量测定结果 | 第49页 |
3.3.6 病程相关蛋白的电泳结果 | 第49-50页 |
3.4 诱导接种后组织粗提液抑菌活性测定 | 第50-52页 |
3.5 无致病力菌株的最佳诱导施用方法测定 | 第52-53页 |
3.6 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室内盆栽和小区试验 | 第53-56页 |
3.6.1 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室内盆栽试验 | 第53-54页 |
3.6.2 无致病力菌株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田间小区试验 | 第54-56页 |
4 结论 | 第56-57页 |
5 讨论 | 第57-61页 |
6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