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序 | 第1-19页 |
1.1 传统保温材料 | 第10-11页 |
1.1.1 人体舒适温度 | 第10页 |
1.1.2 传统保温材料的性能特点 | 第10-11页 |
1.1.3 传统保温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 第11页 |
1.2 新型保温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光热吸收转换保温材料 | 第12页 |
1.2.2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1 相变材料的特性 | 第13页 |
1.2.2.2 相变材料的选取 | 第13-14页 |
1.2.2.3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保温机理 | 第14-15页 |
1.2.3 蓄热调温纺织品的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现有研究基础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光热转换陶瓷及光热转换纤维织物研究 | 第19-33页 |
2.1 前言 | 第19-20页 |
2.1.1 太阳光与过渡金属碳化物 | 第19-20页 |
2.1.2 光热转换纤维的目前研究状况 | 第2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0-24页 |
2.2.1 原材料 | 第20-21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2.3 光热转换纤维的研制 | 第21页 |
2.2.4 光热转换陶瓷粒子表面温度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5 光热转换纤维性能测试 | 第22页 |
2.2.5.1 热性能 | 第22页 |
2.2.5.2 物理机械性能 | 第22页 |
2.2.6 光热转换纤维非织造布的光蓄热实验 | 第22-23页 |
2.2.7 光源种类对光热转换纤维非织造布光蓄热性的影响 | 第23页 |
2.2.8 光热转换陶瓷粒子最佳理论填加量的实验 | 第23页 |
2.2.9 光热转换陶瓷粒子填加方式的测试实验 | 第23-24页 |
2.2.10 不同光热转换陶瓷粉末的光热转换能力的测试实验 | 第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2页 |
2.3.1 照射波长对陶瓷粉末温升性能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2 光热转换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 | 第25-26页 |
2.3.3 碳化锆对纤维热性能的影响 | 第26页 |
2.3.4 光热转换纤维非织造布的光蓄热性和保温性能 | 第26-27页 |
2.3.5 碳化锆含量对纤维非织造布光蓄热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6 光源波长范围与纤维非织造布光热转换性的关系 | 第28-29页 |
2.3.7 光热转换陶瓷填加方式与蓄热性能的关系 | 第29-30页 |
2.3.8 陶瓷粉种类对光热转换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 结论 | 第32页 |
2.5 创新点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第33-48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合成原理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合成原理 | 第33-34页 |
3.2.2 合成工艺 | 第34页 |
3.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4-35页 |
3.2.3.1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3.2.3.2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3.3.1 微胶囊的粒径分布 | 第35-36页 |
3.3.2 影响微胶囊形态结构的因素 | 第36-40页 |
3.3.2.1 搅拌速度对微胶囊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2 芯材/壁材用量比对微胶囊的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3 加酸速率对微胶囊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8页 |
3.3.2.4 乳化剂/分散剂对微胶囊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5 聚合反应时间对微胶囊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6 二次聚合对微胶囊形态结构的影响 | 第40页 |
3.3.3 影响微胶囊蓄热性的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3.3.3.1 芯料用量对微胶囊蓄热性能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2 惰性盐水溶液对微胶囊蓄热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3.3.3.3 聚合反应温度对微胶囊蓄热性能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微胶囊的表观性能 | 第42-45页 |
3.4.1 芯料用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2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3 聚合次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3.5 微胶囊热稳定性的分析 | 第45-46页 |
3.6 其他因素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6.1 PH值的影响 | 第46页 |
3.6.2 稀释水的作用 | 第46-47页 |
3.7 结论 | 第47页 |
3.8 创新点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光热转换蓄热调温纤维的研制与性能 | 第48-61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4.2.1 混合造粒 | 第48页 |
4.2.2 熔融复合纺制光热转换蓄热调温纤维 | 第48-49页 |
4.2.3 相转变温度与吸放热性能 | 第49页 |
4.2.4 光热转换蓄热调温纤维的光蓄热性能的测定 | 第49页 |
4.2.5 蓄热调温纤维的温度调节性能的测定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9页 |
4.3.1 蓄热调温纤维的基本性能 | 第50-54页 |
4.3.1.1 蓄热调温纤维的组成与物理机械性能 | 第50页 |
4.3.1.2 纤维芯成份的组成对纤维可纺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1.3 纤维的表面特征 | 第52-53页 |
4.3.1.4 纤维的热稳定性 | 第53-54页 |
4.3.2 蓄热调温纤维的调温性能 | 第54-57页 |
4.3.2.1 相变材料微胶囊的含量对纤维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4.3.2.2 皮芯复合比对纤维蓄热调温性能的影响 | 第57页 |
4.3.3 近红外线照射下光热转换蓄热调温纤维的蓄热性能 | 第57-59页 |
4.4 结论 | 第59-60页 |
4.5 创新点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61-6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5.2 创新点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1 已经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