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6页 |
1.1 闪光焊技术的原理、现状与发展 | 第8-9页 |
1.1.1 闪光焊的机理、特点及应用 | 第8-9页 |
1.1.2 闪光焊设备及其发展 | 第9页 |
1.2 智能控制的发展 | 第9-10页 |
1.3 智能控制在焊接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1.3.1 国外应用情况 | 第10-11页 |
1.3.2 国内发展情况 | 第11-12页 |
1.4 智能化闪光焊机的研制设想 | 第12-15页 |
1.4.1 模糊控制思想的引入 | 第12-13页 |
1.4.2 友好的操作界面及可靠的数据通信 | 第13-14页 |
1.4.3 智能化闪光焊机的组成及控制 | 第14-15页 |
1.5 课题来源及要求 | 第15-16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5.2 技术要求 | 第15-16页 |
2 闪光焊智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6-22页 |
2.1 闪光焊工作过程分析 | 第16页 |
2.2 总体设计方案逻辑框图 | 第16-22页 |
2.2.1 闪光焊机机械组成及原理 | 第17-18页 |
2.2.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 第18-19页 |
2.2.3 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第19-22页 |
3 模糊控制器的原理与实现 | 第22-34页 |
3.1 模糊控制器基础 | 第22-24页 |
3.1.1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 | 第22-23页 |
3.1.2 模糊集合的运算 | 第23页 |
3.1.3 模糊关系 | 第23-24页 |
3.2 模糊控制器原理及基本构成 | 第24-25页 |
3.3 智能化闪光焊机模糊控制器的实现 | 第25-34页 |
3.3.1 精确输入量的模糊化 | 第26-30页 |
3.3.2 输出量的反模糊化 | 第30-31页 |
3.3.3 模糊规则的形成和推理 | 第31-34页 |
4 闪光焊控制系统下位机硬件原理与实现 | 第34-61页 |
4.1 单片机资源及其分配 | 第34-42页 |
4.1.1 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 | 第35-37页 |
4.1.2 单片机外围扩展电路 | 第37-42页 |
4.2 焊接参数的采集与模糊处理 | 第42-53页 |
4.2.1 焊接电流与焊接电压的传感 | 第42-45页 |
4.2.2 信号的I/V转换和前置放大电路 | 第45-47页 |
4.2.3 隔离放大电路 | 第47-48页 |
4.2.4 A/D转换接口电路 | 第48-53页 |
4.2.4.1 数据采集与转换的应用问题 | 第48-52页 |
4.2.4.2 A/D转换芯片 | 第52-53页 |
4.3 后向输出通道接口原理与实现 | 第53-57页 |
4.3.1 送进系统的模糊控制电路 | 第53-55页 |
4.3.1.1 液压驱动的原理 | 第53-54页 |
4.3.1.2 液压电机驱动电路 | 第54-55页 |
4.3.2 焊接热量的模糊控制电路 | 第55-57页 |
4.3.2.1 同步信号产生电路 | 第56页 |
4.3.2.2 可控硅触发驱动电路 | 第56-57页 |
4.4 人机接口电路 | 第57-60页 |
4.4.1 LED显示接口电路 | 第58-59页 |
4.4.2 键盘接口电路 | 第59-60页 |
4.5 串行通信电路 | 第60-61页 |
5 基于串口通信的群控系统研究 | 第61-82页 |
5.1 基于C++Builder5.0的PC机与单片机的串口通信 | 第61-70页 |
5.1.1 上位机串口通信程序的开发 | 第61-66页 |
5.1.1.1 串口通信类TserialPort的结构与创建 | 第61-64页 |
5.1.1.2 用C++Builder5.0创建Windows程序 | 第64-66页 |
5.1.2 上位机与下位机串口通信协议 | 第66-70页 |
5.2 串行通信硬件电路 | 第70-76页 |
5.2.1 RS-232-C的电气特性和数据格式 | 第70-71页 |
5.2.1.1 RS-232-C的电气特性 | 第70-71页 |
5.2.1.2 数据传送格式 | 第71页 |
5.2.2 RS-232-C/TTL转换电路 | 第71-72页 |
5.2.3 通信中的波特率设定技术 | 第72-76页 |
5.2.3.1 IBM-PC机系统中波特率的产生 | 第72-73页 |
5.2.3.2 MCS-51单片机串行通信波特率的确定 | 第73-74页 |
5.2.3.3 能够正常通信波特率误差的分析 | 第74-75页 |
5.2.3.4 允许的波特率相对误差范围 | 第75页 |
5.2.3.5 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 第75-76页 |
5.3 群控系统的实现 | 第76-82页 |
5.3.1 MCS-51单片机之间串行口多机通信的实现 | 第76-79页 |
5.3.1.1 MCS-51串行口多机通信原理 | 第76-78页 |
5.3.1.2 多机通信程序设计 | 第78-79页 |
5.3.2 PC机和多个单片机间的通信 | 第79-82页 |
6 闪光焊能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系统及其分析 | 第82-94页 |
6.1 下位机主程序分析 | 第84-87页 |
6.1.1 主程序工作过程分析 | 第84-86页 |
6.1.2 示教过程分析 | 第86页 |
6.1.3 运行过程分析 | 第86-87页 |
6.2 初始化程序 | 第87-89页 |
6.2.1 片内SFR、RAM初始化 | 第87页 |
6.2.2 串口初始化 | 第87-88页 |
6.2.3 Intel8279初始化 | 第88页 |
6.2.4 8155初始化 | 第88页 |
6.2.5 0809初始化 | 第88-89页 |
6.3 输入/输出隶属函数表 | 第89页 |
6.4 模糊控制器程序 | 第89-94页 |
6.4.1 A/D转换子程序 | 第89-90页 |
6.4.2 精确量模糊化子程序 | 第90页 |
6.4.3 模糊推理/决策子程序 | 第90页 |
6.4.4 模糊控制输出子程序 | 第90-94页 |
6.4.4.1 PWM输出子程序 | 第90-93页 |
6.4.4.2 SCR控制子程序 | 第93页 |
6.4.4.3 LED显示子程序 | 第93-94页 |
7 闪光焊智能控制系统上位机应用软件分析 | 第94-99页 |
7.1 上位机软件界面分析 | 第94-96页 |
7.2 焊接数据统计界面分析及其开发 | 第96-99页 |
8 系统调试 | 第99-101页 |
8.1 连接仿真器的单一模块调试 | 第99-100页 |
8.2 上位机软件的调试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附录A: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 | 第105-109页 |
附录B: 焊接主机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