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 第1-16页 |
§1-1 我国道路交通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8-11页 |
1-1-1 道路交通运输的发展 | 第8-9页 |
1-1-2 道路交通建设投入情况 | 第9页 |
1-1-3 道路建设概况 | 第9-10页 |
1-1-4 我国车辆发展概述 | 第10页 |
1-1-5 我国驾驶员状况 | 第10页 |
1-1-6 我国道路交通的特点 | 第10-11页 |
§1-2 道路交通事故概况 | 第11-16页 |
1-2-1 交通事故的严重性 | 第11-12页 |
1-2-2 我国交通安全现状 | 第12-15页 |
1-2-3 我国交通安全状况原因分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评价及评价方法综述 | 第16-20页 |
§2-1 评价 | 第16页 |
§2-2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综述 | 第16-20页 |
2-2-1 事故率法 | 第16-17页 |
2-2-2 模型法 | 第17-19页 |
2-2-3 系统分析法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灰色评价方法 | 第20-31页 |
§3-1 灰色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3-1-1 灰色理论 | 第20页 |
3-1-2 灰色理论的基本原理 | 第20页 |
3-1-3 灰色理论在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3-2 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 | 第21-31页 |
3-2-1 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的评价角度及目标 | 第21页 |
3-2-2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21-23页 |
3-2-3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3-24页 |
3-2-4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24-28页 |
3-2-5 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的聚类计算步骤。 | 第28-31页 |
第四章 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的算例 | 第31-47页 |
§4-1 道路交通安全宏观纵向评价 | 第31-39页 |
4-1-1 确定北京市各道路交通安全各项评价指标的基础评价标准值:Ajt | 第31-39页 |
4-1-2 北京的结果分析 | 第39页 |
§4-2 道路交通安全宏观横向评价 | 第39-47页 |
4-2-1 确定五省市道路交通各评价指标的基础评价标准值:Ajt | 第39-42页 |
4-2-2 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的聚类演算 | 第42-46页 |
4-2-3 五省市评价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A | 第50-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相关科研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