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 言 | 第1-20页 |
1.1 单分子膜及LB膜的发展历史与制备 | 第6-8页 |
1.2 现代的LB膜研究技术 | 第8页 |
1.3 LB膜的研究进展 | 第8-14页 |
1.3.1 LB膜的理论研究 | 第9页 |
1.3.2 LB膜的应用研究 | 第9-14页 |
1.3.2.1 LB膜传感器 | 第9-11页 |
1.3.2.2 LB膜电致发光 | 第11-13页 |
1.3.2.3 纳米材料 | 第13-14页 |
1.3.2.4 LB膜的其它应用 | 第14页 |
1.4 选题依据 | 第14-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0页 |
第二章 两亲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谱性质 | 第20-40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0-25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20-21页 |
2.1.2 两亲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1-25页 |
2.1.2.1 烷基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表征 | 第21-22页 |
2.1.2.2 2-长链烷基丙二酸二(8-氨基喹啉)酰胺(H_2A)的合成及表征 | 第22-25页 |
2.1.2.3 两亲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25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5-38页 |
2.2.1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25-26页 |
2.2.2 两亲配体H_2A~(12)和H_2A~(16)的~1H NMR谱 | 第26-28页 |
2.2.3 H_2A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UV-vis) | 第28-31页 |
2.2.3.1 氯仿中浓度对H_2A~(16)和H_2A~(12)溶液UV-vis光谱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3.2 浓度、酸度和溶剂对H_2A UV-vis光谱的影响 | 第29-31页 |
2.2.4 两亲铜配合物CuA~(12)和CuA~(16)的UV-vis光谱 | 第31-35页 |
2.2.4.1 氯仿中CuA配合物浓度对其UV-vis光谱的影响 | 第31-33页 |
2.2.4.2 乙醇中H_2A~(12)与CuCl_2作用的UV-vis光谱研究 | 第33-35页 |
2.2.5 两亲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 第35-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两亲配体的单分子膜研究 | 第40-46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3.1.1 试剂与仪器 | 第40页 |
3.1.2 表面压-面积(π-A)等温线测定 | 第40-41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2.1 纯水亚相表面H_2A的成膜性能研究 | 第41页 |
3.2.2 亚相酸度对H_2A单分子膜性能的影响 | 第41页 |
3.2.3 亚相金属离子对H_2A单分子膜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4 其它因素对配体成膜性能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4.1 金属离子浓度 | 第43-44页 |
3.2.4.2 抗衡离子 | 第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配体及配合物LB膜的研究 | 第46-58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6-47页 |
4.1.1 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4.1.2 LB膜的制备 | 第46-47页 |
4.1.2.1 石英基片的洗涤和处理 | 第46页 |
4.1.2.2 LB膜的制备 | 第46-4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4.2.1 单分子膜的稳定性 | 第47-48页 |
4.2.2 LB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 第48-49页 |
4.2.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9-54页 |
4.2.4 H_2A~(12)及其铜配合物LB膜的俄歇电子能谱(AES) | 第54-55页 |
4.2.5 配体及其铜配合物单分子膜的研究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 | 第58-63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58-59页 |
5.1.1 试剂和仪器 | 第58-5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5.2.1 铜离子传感器的研究 | 第59-60页 |
5.2.2 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 第60-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附 录 | 第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 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