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导 言 | 第1-24页 |
1.1 农村贫困的界定及本文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3 反贫困研究的国内外动态综述 | 第14-22页 |
1.3.1 国外反贫困现状及进展研究 | 第15-20页 |
1.3.1.1 国外反贫困状况和进展 | 第15-16页 |
1.3.1.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6-20页 |
1.3.2 国内研究情况及现状 | 第20-22页 |
1.4 本文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 第22页 |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及原因分析 | 第24-28页 |
2.1 中国农村反贫困基本估价 | 第24页 |
2.2 中国农村贫困分布和特点 | 第24-25页 |
2.2.1 中国农村贫困分布 | 第24-25页 |
2.2.2 中国农村贫困特点分析 | 第25页 |
2.3 中国农村贫困原因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地区贫困原因 | 第25-27页 |
2.3.2 贫困人口的特征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中国农村参与型反贫困的战略选择 | 第28-32页 |
3.1 中国农村反贫困面临机遇和挑战 | 第28-29页 |
3.1.1 机 遇 | 第28页 |
3.1.2 反贫困面临的挑战 | 第28-29页 |
3.2 农村反贫困的目标任务 | 第29页 |
3.3 参与型反贫困的思路和指导思想 | 第29-32页 |
第四部分 中国农村参与型反贫困预测和要素分析 | 第32-42页 |
4.1 脱贫人口预测 | 第32-34页 |
4.2 反贫困因素分析 | 第34-41页 |
4.2.1 三个贫困测量概念 | 第35页 |
4.2.2 因素模型分析 | 第35-41页 |
4.3 定量分析的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部分 中国农村参与型反贫困治理结构和操作模式 | 第42-51页 |
5.1 反贫困治理结构的内涵、构成要素 | 第42-43页 |
5.1.1 反贫困治理结构内涵 | 第42页 |
5.1.2 反贫困治理结构构成要素 | 第42-43页 |
5.2 农村反贫困的组织管理网络系统 | 第43-46页 |
5.3 农村反贫困政策措施及法律制度 | 第46-48页 |
5.3.1 政策建议 | 第46-47页 |
5.3.2 进行反贫困制度创新和建立必要的法律制度 | 第47-48页 |
5.4 农村参与型反贫困的操作模式 | 第48-51页 |
5.4.1 山区综合开发 | 第48页 |
5.4.2 温饱工程 | 第48页 |
5.4.3 项目带农户模式 | 第48-49页 |
5.4.4 小额信贷扶贫 | 第49页 |
5.4.5 异地搬迁开发扶贫 | 第49页 |
5.4.6 单项突破的开发式扶贫 | 第49-51页 |
第六部分 中国农村参与型反贫困的财政政策 | 第51-57页 |
6.1 关于财政本质的概述 | 第51-52页 |
6.2 贫困与财政的关系 | 第52-53页 |
6.3 贫困地区财力不足的原因 | 第53-54页 |
6.4 农村参与型反贫困的财政对策 | 第54-57页 |
第七部分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和基层组织的工作 | 第57-65页 |
7.1 农村贫困人口参与反贫困问题 | 第57-60页 |
7.1.1 贫困人口参与的动机和途径 | 第57-59页 |
7.1.2 强化人力资本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竞争参与能力 | 第59-60页 |
7.2 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参与 | 第60-65页 |
7.2.1 贫困乡的工作 | 第60-62页 |
7.2.2 贫困村的工作 | 第62-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英文摘要(Abstract)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