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概述 | 第12-15页 |
第一节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概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离婚损害赔偿的性质 | 第13-15页 |
一、配偶权及性质 | 第13-14页 |
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性质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内容 | 第15-23页 |
第一节 我国设立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15-17页 |
一、有利于保护离婚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第15-16页 |
二、是实现离婚自由的重要保障 | 第16页 |
三、是司法实践的需要 | 第16-17页 |
四、弥补社会道德功能不足和现有刑法制度的空白 | 第17页 |
第二节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 第17-21页 |
一、行为具有违法性 | 第17-19页 |
二、有损害事实的发生 | 第19页 |
三、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 第19-20页 |
四、过错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 第20页 |
五、于请求离婚时提出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我国离婚损害的赔偿范围 | 第21-23页 |
一、离婚财产损害赔偿 | 第21-22页 |
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适用及相关问题探讨 | 第23-34页 |
第一节 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 | 第23-26页 |
一、违反忠实义务的其他情形 | 第23-25页 |
二、对家庭暴力中“一定”损害后果的界定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 | 第26-31页 |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 | 第26-28页 |
二、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 | 第28-31页 |
第三节 关于离婚损害赔偿的证明问题 | 第31-34页 |
一、不宜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 第31-33页 |
二、视听资料的重要作用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4-46页 |
第一节 拓宽可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侵权行为的范围 | 第34-36页 |
一、其他婚外性行为 | 第34-35页 |
二、婚外同性恋 | 第35页 |
三、侵害配偶生育权 | 第35页 |
四、受他方欺诈而扶养非亲生子女的行为 | 第35-36页 |
五、其他严重侵害婚姻关系导致离婚的行为 | 第36页 |
第二节 明确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 | 第36-39页 |
一、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应限于配偶双方 | 第36-37页 |
二、第三者为离婚损害赔偿义务主体的条件 | 第37-39页 |
第三节 调整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证据规则 | 第39-41页 |
一、适用“初步证明”原理与优势证据规则 | 第39-40页 |
二、明确合法的取证途径,发挥其他形式证据的作用 | 第40-41页 |
第四节 明确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 | 第41-46页 |
一、应允许夫妻忠诚协议中所约定的赔偿数额作为离婚时损害赔偿的依据 | 第41-43页 |
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 | 第43-46页 |
结束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