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选题目的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9-10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0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10页 |
·统计分析法 | 第10页 |
·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 | 第11-16页 |
·道德判断的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道德判断测量方法的相关成果 | 第16-18页 |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 | 第16页 |
·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 | 第16页 |
·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 | 第16-17页 |
·李伯黍、顾海根的中国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研究 | 第17页 |
·刘武、赵旭鹏等人的《困境分析问卷》研究 | 第17页 |
·王洪涛的道德倾向问卷研究 | 第17-18页 |
·多维道德量表的相关理论 | 第18-22页 |
·多维道德量表的由来及完善 | 第18页 |
·多维道德量表的构成 | 第18-20页 |
·多维道德量表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 第20-22页 |
第3章 多维道德问卷的设计及施测 | 第22-31页 |
·多维道德问卷的编制 | 第22-23页 |
·量表的选择 | 第22页 |
·两难故事的选择 | 第22-23页 |
·样本施测过程及人口统计特征 | 第23-26页 |
·鞍山市公务员样本施测过程及特征 | 第23-24页 |
·高校教师样本施测过程特征 | 第24页 |
·大学生样本施测过程及特征 | 第24-25页 |
·全国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样本施测过程及特征 | 第25-26页 |
·问卷质量分析 | 第26-31页 |
·多维道德问卷的信度 | 第26页 |
·多维道德问卷的效度 | 第26-31页 |
第4章 研究假设及其验证 | 第31-42页 |
·研究变量和研究假设 | 第31-32页 |
·研究变量 | 第31页 |
·研究假设 | 第31-32页 |
·个体特征与道德判断的关系分析 | 第32-34页 |
·性别与道德判断水平关系 | 第32页 |
·年龄与道德判断水平关系 | 第32-33页 |
·学历与道德判断水平关系 | 第33页 |
·政治面貌与道德判断水平关系 | 第33-34页 |
·公务员与若干群体道德判断水平比较分析 | 第34-38页 |
·公务员、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具体维度道德判断水平比较 | 第34-37页 |
·公务员与道德模范具体维度道德判断水平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公务员与若干群体总体道德判断水平比较分析 | 第38页 |
·多维道德问卷模型分析 | 第38-42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8-39页 |
·模型分析 | 第39-42页 |
第5章 多维道德问卷的应用前景与相关建议 | 第42-50页 |
·多维道德问卷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 第42-43页 |
·多维道德问卷在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应用 | 第42页 |
·多维道德问卷在公务员考核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加强公务员道德素质的相关建议 | 第43-50页 |
·培养公务员自律能力,提高公务员道德修养 | 第43-45页 |
·重视公务员道德的他律性,实现公务员道德制度化 | 第45-5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0-52页 |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研究不足与局限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