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1-12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2-30页 |
第一章 河豚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河豚毒素的分布与来源 | 第12-14页 |
·分布 | 第12-13页 |
·起源 | 第13-14页 |
·河豚毒素的结构和性质 | 第14-15页 |
·结构 | 第14-15页 |
·性质 | 第15页 |
·河豚毒素的毒性及其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毒性 | 第15页 |
·致病机理 | 第15-16页 |
·河豚毒素的中毒、治疗与预防 | 第16-18页 |
·中毒、治疗 | 第16-17页 |
·预防 | 第17-18页 |
·河豚毒素的应用与检测方法 | 第18-22页 |
·应用 | 第18-19页 |
·检测方法 | 第19-22页 |
第二章 噬菌体展示的概述 | 第22-30页 |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概念和噬菌体载体的选择 | 第22-26页 |
·概念 | 第22-23页 |
·组成和噬菌体载体的选择 | 第23-26页 |
·噬菌体展示系统的分类 | 第26-27页 |
·噬菌体展示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 第27-30页 |
·应用 | 第27-29页 |
·展望 | 第29-30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30-100页 |
第一章 河豚毒素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 | 第30-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材料 | 第31-32页 |
·材料 | 第31页 |
·实验动物 | 第31页 |
·设备仪器 | 第31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31-32页 |
·方法 | 第32-36页 |
·河豚毒素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 | 第32-33页 |
·人工完全抗原制备的效果分析 | 第33-36页 |
·完全抗原的紫外分光光度分析 | 第33页 |
·完全抗原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完全抗原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33-34页 |
·完全抗原的免疫效果分析 | 第34-36页 |
·结果 | 第36-41页 |
·河豚毒素的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结果 | 第36-41页 |
·完全抗原的紫外分光光度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完全抗原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完全抗原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 第38-39页 |
·完全抗原的免疫效果分析的结果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4页 |
·关于偶联载体的选择 | 第41页 |
·关于完全抗原的鉴定 | 第41-43页 |
·关于免疫方式的选取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第二章 抗河豚毒素的噬菌体抗体文库的构建和淘选 | 第46-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60页 |
·材料 | 第47-49页 |
·材料 | 第47页 |
·菌株、质粒 | 第47页 |
·设备仪器 | 第47页 |
·试剂配制 | 第47-49页 |
·方法 | 第49-60页 |
·选定小鼠的脾脏 RNA 的提取和 cDNA 的合成 | 第49-50页 |
·选定小鼠的脾脏 RNA 的提取 | 第49页 |
·cDNA 的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49-50页 |
·抗体可变区基因 VH、VL的 PCR 扩增 | 第50-51页 |
·抗体可变区基因 VH的 PCR 扩增 | 第50-51页 |
·抗体可变区基因 VL的 PCR 扩增 | 第51页 |
·带有酶切位点的单链抗体 scFv 基因的组装和扩增 | 第51-53页 |
·单链抗体 scFv 基因、质粒载体的酶切和连接 | 第53-54页 |
·单链抗体 scFv 基因的 SfiⅠ、NotⅠ双酶切 | 第53页 |
·质粒载体 pCANTAB-5E 的 SfiⅠ、NotⅠ双酶切 | 第53-54页 |
·双酶切过的单链抗体 scFv 基因和质粒载体 pCANTAB-5 的连接 | 第54页 |
·电穿孔转化法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文库 | 第54-57页 |
·电穿孔转化法的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54-55页 |
·电穿孔转化法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文库 | 第55页 |
·单链抗体文库的 PCR 和酶切验证 | 第55-57页 |
·噬菌体单链抗体文库的淘选 | 第57-60页 |
·噬菌体抗体的制备 | 第57页 |
·噬菌体抗体文库的富集和淘选 | 第57-58页 |
·ELISA 方法检测阳性克隆 | 第58-59页 |
·选定阳性克隆的定量分析 | 第59-60页 |
·结果 | 第60-69页 |
·选定小鼠的脾脏 RNA 的提取结果 | 第60页 |
·抗体可变区基因 VH、VL的 PCR 扩增结果 | 第60-62页 |
·抗体可变区基因 VH的 PCR 扩增结果 | 第60-61页 |
·抗体可变区基因 VL的 PCR 扩增结果 | 第61-62页 |
·带有酶切位点的单链抗体 scFv 基因的组装和扩增结果 | 第62-63页 |
·电穿孔转化法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文库结果 | 第63-66页 |
·电穿孔转化法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文库结果 | 第63-64页 |
·单链抗体文库的 PCR 和酶切验证结果 | 第64-66页 |
·噬菌体单链抗体文库的淘选结果 | 第66-69页 |
·噬菌体抗体文库的富集和淘选结果 | 第66-67页 |
·ELISA 方法检测阳性克隆的结果 | 第67-68页 |
·选定阳性克隆的定量分析结果 | 第68-69页 |
·讨论 | 第69-74页 |
·关于选定小鼠的脾脏 RNA 的提取 | 第69页 |
·关于抗体可变区基因的 PCR 扩增和单链抗体基因的组装 | 第69-70页 |
·关于单链抗体基因和质粒载体的酶切和连接 | 第70-71页 |
·关于噬菌体抗体文库的构建 | 第71-72页 |
·关于噬菌体抗体文库的淘选和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6页 |
第三章 SCFV-T53 的性质研究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6-10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7-83页 |
·材料 | 第77-78页 |
·材料 | 第77页 |
·菌株、质粒 | 第77页 |
·设备仪器 | 第77页 |
·试剂配制 | 第77-78页 |
·方法 | 第78-83页 |
·scFv-T53 的特异性研究 | 第78-80页 |
·间接 ELISA 验证 scFv-T53 对大分子抗原的特异性 | 第78-79页 |
·竞争性 ELISA 验证 scFv-T53 对小分子毒素的特异性 | 第79-80页 |
·scFv-T53 的可溶性表达研究 | 第80-81页 |
·scFv-T53 的亲和力常数的测定 | 第81-82页 |
·BCA 法测定渗透休克获得的单链抗体的浓度 | 第81页 |
·间接 ELISA 测定单链抗体 scFv-T53 的亲和力 | 第81-82页 |
·scFv-T53 的序列分析 | 第82页 |
·scFv-T53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 | 第82-83页 |
·利用 IMGT 软件分析 scFv-T53 的序列和结构 | 第82页 |
·通过 ExPASy proteomics tools 计算 scFv-T53 的物理化学参数 | 第82页 |
·通过 NCBI 数据库比对 scFv-T53 的序列 | 第82-83页 |
·结果 | 第83-97页 |
·scFv-T53 的特异性研究结果 | 第83-85页 |
·间接 ELISA 验证 scFv-T53 对大分子抗原的特异性的结果 | 第83-84页 |
·竞争性 ELISA 验证 scFv-T53 对小分子毒素的特异性的结果 | 第84-85页 |
·scFv-T53 的可溶性表达的结果 | 第85-86页 |
·scFv-T53 的可溶性表达后的 SDS-PAGE 结果 | 第85-86页 |
·scFv-T53 的可溶性表达产物的 ELISA 结果 | 第86页 |
·scFv-T53 的亲和力常数的测定结果 | 第86-88页 |
·BCA 测定渗透休克法获得的单链抗体的浓度的结果 | 第86-87页 |
·间接 ELISA 测定 scFv-T5 的亲和力常数结果 | 第87-88页 |
·scFv-T5 的序列分析结果 | 第88-89页 |
·scFv-T5 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结果 | 第89-97页 |
·利用 IMGT 软件法分析 scFv-T5 的序列和结构的结果 | 第89-94页 |
·通过 ExPASy proteomics tools 计算 scFv-T53 的物理化学参数结果 | 第94-95页 |
·通过 NCBI 数据库比对 scFv-T53 的序列结果 | 第95-97页 |
·讨论 | 第97-99页 |
·关于单链抗体的性质 | 第97页 |
·关于单链抗体的可溶性表达 | 第97-98页 |
·关于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单链抗体的性质 | 第98-99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三篇 参考文献 | 第100-110页 |
第四篇 致谢 | 第110-112页 |
第五篇 附录 | 第112-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