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论文

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性探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绪论第10-11页
第一章 人性的学理思考第11-16页
   ·人性·人的本质第11-12页
     ·人性概念的界定第11页
     ·人的本质的定义第11-12页
     ·人性与人的本质的辨析第12页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第12-13页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第12-13页
     ·人的类本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第13页
     ·人的社会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13页
   ·人的社会·社会的人--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理论价值第13-16页
第二章 中西方人性观念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反思第16-25页
   ·中国的人性观念与社会治理第16-19页
     ·中国的人性观念第16-18页
       ·性善论第16-17页
       ·性恶论第17页
       ·性善恶论第17-18页
     ·中国主流性善论与治理模式第18-19页
   ·西方的人性观念与社会治理第19-21页
     ·西方的人性观念第19-20页
       ·性善论第19页
       ·性恶论第19页
       ·性善恶论第19-20页
     ·西方主流性善恶论与治理模式第20-21页
   ·中西方人性观念与社会治理的对比分析第21-25页
     ·人性观念的差异第21-22页
     ·社会治理模式的异同第22-23页
     ·理想的治国方略第23-25页
第三章 人性观的现代发展和实践意义第25-39页
   ·人性观的现代发展第25-28页
     ·简单回顾第25-26页
     ·现实反思: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把握第26-27页
     ·趋势展望:生态文明的建设第27-28页
   ·现代人性观的价值诉求——以人为本第28-34页
     ·中西文化中人本思想的历史考察第28-30页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进步意义及历史局限第28-29页
       ·西方人本主义的进步意义及历史局限第29-30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第30-34页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辨析第30-31页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辨析第31-33页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第33-34页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第34-39页
     ·以人为本在社会建设上的实践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第34-35页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本质体现第35-39页
第四章 和谐社会的人性诉求第39-54页
   ·和谐社会第39-41页
     ·历史背景第39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与内涵第39-41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第39-40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第40-41页
     ·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性观念的建构第41页
   ·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性回归第41-50页
     ·法治—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第41-44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的法治精神第42-43页
       ·人性观念与法治的相互作用第43-44页
     ·道德--和谐社会的伦理保障第44-47页
       ·人性观念与道德的互联性第44-46页
       ·和谐社会道德人格的培育第46-47页
     ·制度--和谐社会的运行规则第47-50页
       ·人性发展与制度安排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第47-49页
       ·和谐社会人性化的制度设计第49-50页
   ·和谐社会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第50-54页
     ·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人性理论的最高目标第50-51页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51-53页
     ·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融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5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治理性的学理分析与现实思考
下一篇:《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两个英译本数据统计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