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4页 |
·前言 | 第7页 |
·化学电源的发展 | 第7-9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结构 | 第9页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9-10页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0-12页 |
·Li—Co—O 体系 | 第10-11页 |
·Li—Ni—O 体系 | 第11页 |
·Li—Mn—O 体系 | 第11页 |
·LiFePO_4 | 第11-12页 |
·其他正极材料 | 第12页 |
·LIMN_2O_4 容量衰减的机理 | 第12-16页 |
·Jahn-Taller 效应 | 第12-14页 |
·锰的溶解 | 第14页 |
·电解液的氧化分解 | 第14-15页 |
·氧的缺陷 | 第15-16页 |
·尖晶石锰酸锂性能的改进方法 | 第16-20页 |
·“富锂”方案 | 第16页 |
·阳离子掺杂 | 第16-18页 |
·阴离子掺杂 | 第18页 |
·复合掺杂 | 第18-19页 |
·表面包覆 | 第19-20页 |
·尖晶石LIMN_2O_4 常见制备方法 | 第20-23页 |
·固相法 | 第20-21页 |
·液相法 | 第21-23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锂锰尖晶石的合成与研究 | 第24-34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4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24-25页 |
·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 第25页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5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5页 |
·正极材料的合成 | 第25-27页 |
·电极片的制作及电池的组装 | 第27-29页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XRD 测试分析 | 第30-31页 |
·SEM 测试分析 | 第31页 |
·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NI、F 掺杂对尖晶石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34-54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34-35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35页 |
·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 第35-36页 |
·正极材料的合成 | 第36-37页 |
·电极片的制作及电池的组装 | 第37-39页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52页 |
·样品LiNi_(0.03)Mn_(1.97)O_(4-y)F_y (y=0、0.05、0.1) | 第39-43页 |
·样品LiNi_(0.05)Mn_(1.95)O_(4-y)F_y (y=0、0.05、0.1) | 第43-48页 |
·样品LiNi_(0.1)Mn_(1.9)O_(4-y)F_y (y=0、0.05、0.1) | 第48-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CR、F 掺杂对尖晶石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第54-74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54-55页 |
·主要实验设备 | 第55-56页 |
·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 第56页 |
·正极材料的合成 | 第56-57页 |
·电极片的制作及电池的组装 | 第57-59页 |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3页 |
·样品LiCr_(0.03)Mn_(1.97)O_(4-y)F_y (y=0、0.05、0.1) | 第59-63页 |
·样品LiCr_(0.05)Mn_(1.95)O_(4-y)F_y (y=0、0.05、0.1) | 第63-68页 |
·样品LiCr_(0.1)Mn_(1.9)O_(4-y)F_y (y=0、0.05、0.1) | 第68-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实验结论 | 第74-75页 |
·今后的工作及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