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MADS-BOX基因及花器官发育研究 | 第9-15页 |
·MADS-BOX基因的起源、结构及功能 | 第9-10页 |
·花型基因工程研究 | 第10-11页 |
·AG家族基因 | 第11-15页 |
·矮牵牛相关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矮牵牛相关花形态发育突变体的研究 | 第15-17页 |
·矮牵牛的遗传转化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与内容 | 第18-22页 |
·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意义、内容 | 第21-2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2-27页 |
·矮牵牛无菌苗体系的建立 | 第22-23页 |
·材料和培养基 | 第22页 |
·培养方法 | 第22-23页 |
·转化载体材料及培养方法 | 第23页 |
·根癌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 第23页 |
·根癌农杆菌培养 | 第23页 |
·试剂及配方 | 第23页 |
·组培用试剂 | 第23页 |
·生化试剂 | 第23页 |
·矮牵牛叶片再生体系的调整 | 第23-24页 |
·矮牵牛叶片最佳再生培养基的确定 | 第23-24页 |
·不同部位叶片的再生比较实验 | 第24页 |
·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矮牵牛 | 第24-26页 |
·材料和培养基 | 第24页 |
·转化方法 | 第24-25页 |
·卡那霉素最佳选择压力的确定 | 第25页 |
·不同抑菌方法的比较 | 第25页 |
·不同侵染方式对农杆菌侵染的影响实验 | 第25-26页 |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的影响实验 | 第26页 |
·不同生理状态叶片的农杆菌侵染实验 | 第26页 |
·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实验 | 第26页 |
·移栽实验 | 第26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26页 |
·抗性苗的总DNA提取 | 第26页 |
·PCR检测 | 第26页 |
·转基因植株的田间表型性状观察 | 第26-27页 |
·观察植株花型的变化 | 第26-27页 |
·转基因植株对花粉数量、形态的影响实验 | 第27页 |
·转基因植株对结实的影响实验 | 第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不同激素的配比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不同部位叶片的再生情况比较 | 第28-29页 |
·卡那霉素对叶片再生选择压力的实验 | 第29-30页 |
·外植体对抑菌剂敏感度的实验 | 第30-31页 |
·卡那霉素生根选择压力的实验 | 第31-32页 |
·不同抑菌方式及不同侵染方式对农杆菌侵染的影响实验 | 第32页 |
·乙酰丁香酮对转化的影响实验 | 第32-33页 |
·不同环境条件叶片的农杆菌侵染实验 | 第33-34页 |
·预培养对转化的影响实验 | 第34页 |
·移栽实验 | 第34-36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的结果 | 第36-37页 |
·抗性植株的PCR检测 | 第37-39页 |
·转基因植株的田间表型性状观察 | 第39-43页 |
·转基因植株对花型的影响 | 第39-41页 |
·转基因植株对花药形状、开裂的影响 | 第41-42页 |
·转基因植株对花粉数量、形态的影响 | 第42页 |
·转基因植株对结实的影响 | 第42-43页 |
4 问题和讨论 | 第43-49页 |
·矮牵牛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叶盘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5页 |
·影响农杆菌转化的因素 | 第45-46页 |
·关于转化植株的检测 | 第46页 |
·关于花型 | 第46-48页 |
·对转化体的进一步思考以及实验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