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3页 |
第一章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的现实分析 | 第23-37页 |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协调的现状 | 第23-28页 |
·自我协调的动力与能力不足 | 第23-24页 |
·协调的内容体现经济中心性 | 第24-25页 |
·协调的方式具有行政化倾向 | 第25-26页 |
·协调的支撑性机制尚不完善 | 第26-27页 |
·总体格局:府际竞争多于合作 | 第27-28页 |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的基本模式 | 第28-30页 |
·独立模式 | 第28-29页 |
·竞争模式 | 第29页 |
·互补模式 | 第29-30页 |
·互赖模式 | 第30页 |
·依附模式 | 第30页 |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30-37页 |
·政府能力认知的高低 | 第31页 |
·政区资源存量的多寡 | 第31-33页 |
·政绩评价机制的导向 | 第33-34页 |
·行政区划体制的模式 | 第34-35页 |
·行为保障的法制化程度 | 第35页 |
·权力结构调整的方式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协调的动力机制 | 第37-51页 |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协调的内在动力机制 | 第37-43页 |
·跨域公共产品供给要求的协调 | 第37-38页 |
·政府政绩心理促动的协调 | 第38-40页 |
·县级政府能力提升要求的协调 | 第40页 |
·政策执行力提升要求的协调 | 第40-41页 |
·行政人员非正式关系推动的协调 | 第41-42页 |
·社会环境压力与偶然因素引致的协调 | 第42-43页 |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协调的外在动力机制 | 第43-51页 |
·政府权力主导的协调 | 第43-44页 |
·企业发展引致的协调 | 第44-45页 |
·技术设施推动的协调 | 第45-46页 |
·公民社会促使的协调 | 第46-47页 |
·法律规范规制的协调 | 第47-48页 |
·社会舆论促动的协调 | 第48-49页 |
·财政资金引导的协调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动态协调的促进机制 | 第51-58页 |
·重塑行政思维:树立县级行政的府际观 | 第51-52页 |
·提升协调能力:行政资源的资本化运用 | 第52-53页 |
·变革治理方式:政区行政向跨域治理转变 | 第53-54页 |
·搭建沟通机制:对立行政向信任行政转变 | 第54-55页 |
·调整行政权力结构:效率主导向公平主导转变 | 第55-56页 |
·建构跨(区)域政府评价机制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我国县级横向府际行政关系协调机制的预期挑战 | 第58-63页 |
·非结构化的行政生态对协调机制的挑战 | 第58-59页 |
·政府行为的生态性对协调机制的挑战 | 第59页 |
·多元失灵的存在对协调机制的挑战 | 第59-60页 |
·协作不对等的绝对性对协调机制的挑战 | 第60页 |
·协作需求的变动性对协调机制的挑战 | 第60-61页 |
·协调中的限度问题对协调机制的挑战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