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8-17页 |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R&D国际化带来的机遇 | 第8页 |
·发展中国家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9-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企业技术寻求型 FDI的实现机理 | 第17-30页 |
·技术寻求型 FDI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技术寻求型 FDI与反向技术外溢效应 | 第17页 |
·传统 FDI的理论与技术溢出效应 | 第17-21页 |
·技术寻求型 FDI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反向技术外溢的优越性 | 第22-26页 |
·企业获取外部技术的主要方式及其比较 | 第22-24页 |
·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特点分析 | 第24-26页 |
·企业技术寻求型FDI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实现途径 | 第26-29页 |
·模仿跟随效应 | 第27页 |
·联系效应 | 第27-28页 |
·人员流动效应 | 第28页 |
·平台效应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反向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因素 | 第30-39页 |
·模仿跟随效应下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技术差距 | 第30-31页 |
·技术寻求型FDI企业的模仿、学习能力 | 第31页 |
·技术寻求型FDI企业的吸收能力 | 第31-32页 |
·联系效应下的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企业嵌入产业链的程度 | 第32-33页 |
·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支持 | 第33页 |
·人员流动效应下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企业人才当地化程度 | 第33-34页 |
·东道国人力资源水平 | 第34页 |
·东道国专业人员的流动程度 | 第34-35页 |
·平台效应下的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东道国的市场竞争程度 | 第35页 |
·东道国的金融市场效率 | 第35-36页 |
·东道国的基础设施状况 | 第36页 |
·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 | 第36-37页 |
·东道国的经济政策环境 | 第37页 |
·东道国的产业集聚程度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39-50页 |
·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 第39-41页 |
·调查对象的确定 | 第39页 |
·问卷设计 | 第39-40页 |
·样本数量与问卷回收 | 第40-41页 |
·数据预处理 | 第41-44页 |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41-42页 |
·效度分析 | 第42-43页 |
·信度分析 | 第43-44页 |
·反向技术外溢效应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44-49页 |
·回归模型 | 第44-45页 |
·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修正模型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 FDI的实践及优化建议 | 第50-58页 |
·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FDI的现状 | 第50-52页 |
·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FDI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企业的模仿学习、吸收能力不足 | 第53页 |
·企业嵌入当地产业链程度不高 | 第53-54页 |
·海外子公司研发成果与国内母公司需求的错位 | 第54页 |
·我国企业技术寻求型 FDI的优化建议 | 第54-57页 |
·利用好全球 R&D资源再配置提供的机遇 | 第54-55页 |
·不断提高企业的模仿学习、吸收能力 | 第55-56页 |
·加强企业嵌入产业链的能力,积极嵌入当地产业链 | 第56-57页 |
·加强对海外子公司的管控,提高国际化风险的防范意识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