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导论 | 第9-16页 |
一、论文的核心构想与总体构架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与论域设置的可能性 | 第10-14页 |
三、谋求僭越的研究路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性别中庸”的提出与界定 | 第16-25页 |
第一节 概念的梳理和界定 | 第16-22页 |
一、“性别”一词的涵义 | 第16-19页 |
二、“中庸”一词的涵义 | 第19-21页 |
三、本文对“性别中庸”的界定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性别中庸现象在当下的中国语境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病理学方法可行性的重申与证明 | 第25-45页 |
第一节 奠基于互文关系的病理学视野 | 第25-27页 |
第二节 病理学方法实践凭借的四大理论资源 | 第27-32页 |
一、医学病理学 | 第28-29页 |
二、社会病理学 | 第29-30页 |
三、教育病理学与教学病理学 | 第30-31页 |
四、社会性别理论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当代身体审美评价的逻辑依据:病理学方法实践所依据的价值立场 | 第32-38页 |
一、身体审美批评有赖以存在的价值依据 | 第33-35页 |
二、如何认识形成这种趣味普遍性的依据 | 第35-36页 |
三、如何认识身体审美趣味的见仁见智 | 第36-37页 |
四、健康的身体审美 | 第37-38页 |
第四节 病理学方法的优势 | 第38-42页 |
第五节 美学病理学的提出及初步构想 | 第42-45页 |
一、美学疾病 | 第42-43页 |
二、美学病理与美学病理学 | 第43页 |
三、美学病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指导思想 | 第43-44页 |
四、美学病理学的学科难点以及期待与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配合 | 第44-45页 |
第三章 性别中庸的病理学分析(一):性别中庸的形态学观察及组织学类型 | 第45-52页 |
第一节 一般形态(肉眼观形态) | 第46-47页 |
一、基本形态 | 第46-47页 |
二、性别中庸的多发地点和多发人群 | 第47页 |
第二节 性别中庸的异型性 | 第47-50页 |
一、性别中庸的基本病理改变 | 第47-49页 |
(一) 经过和结局 | 第47-48页 |
(二) 生长方式与扩散 | 第48页 |
(三) 分级与分期 | 第48-49页 |
二、性别中庸的多形性 | 第49页 |
三、性别中庸的改变 | 第49页 |
四、与正常身体审美的区别的总结 | 第49-50页 |
(一) 服饰审美上的变异 | 第49页 |
(二) 身体本然认识的缺陷 | 第49-50页 |
(三) 离群化倾向和内心性别认同的危机 | 第50页 |
第三节 性别中庸的组织学类型 | 第50-52页 |
第四章 性别中庸的病理学分析(二):性别中庸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 第52-61页 |
第一节 致病因素的分析:市场――诱人的红苹果 | 第52-54页 |
一、市场对欲望的分类学处理 | 第52-53页 |
二、被忽视的公司权力的另一维度:攻击性和破坏性 | 第53页 |
三、重审文化编码系统——商业中的资本利用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影响其发生、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 第54-61页 |
一、身体的后突围时代:在牺牲美学与劳动美学的历史性退场后 | 第54-56页 |
二、栖身于消费政治的性别:个体自由伦理的庇护和消费社会的鼓动 | 第56-58页 |
三、流行性物欲症的影响 | 第58-59页 |
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城市旅行 | 第59-60页 |
五、交易让批判中立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性别中庸的病理学分析(三):性别中庸的病史透析 | 第61-69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阴柔品格 | 第61-62页 |
第二节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和的身体策略 | 第62-64页 |
第三节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虚践的身体观 | 第64-65页 |
第四节 释家对性别身体的特殊解说以及影响 | 第65-67页 |
第五节 中国古代性别二元对立问题的重新思考:君为阳、臣为阴 | 第67页 |
第六节 病史分析与当代性别中庸研究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性别中庸的病理学分析(四):性别中庸对文化机体的影响 | 第69-73页 |
第一节 雾霭重生:性别中庸现象与当代中国身体审美的陌生化 | 第69-71页 |
第二节 重审审美对象与当代身体 | 第71-73页 |
第七章 性别中庸的病理学分析(五):临床常见病例的简要分析 | 第73-80页 |
第一节 性别中庸的身体烙印:中国古代的男体理想及美学意义 | 第73-75页 |
一、基本形态:在传统文献中的知识分子 | 第73-74页 |
二、中国人的男体理想及其基本病理变化 | 第74-75页 |
第二节“胭脂男”所谓何人? | 第75-76页 |
第三节 德古拉门徒的身体图谱 | 第76-78页 |
一、德古拉门徒的形态学观察 | 第76-77页 |
二、门帘背后的身体 | 第77-78页 |
第四节 “李宇春”:身体审美的一个意外惊叹号 | 第78-80页 |
一、“李宇春”:卸掉性别的包装 | 第78页 |
二、娱乐事件背后的另类身体展演 | 第78-80页 |
结语 关于防治与疗救的愿望:抗体的社会学活性 | 第80-87页 |
一、就地取药 | 第80-82页 |
二、在比较文化视野下寻找具有积极意义的性别意识和身体审美 | 第82-83页 |
三、身体审美理想的殷切呼唤:自在自为的个人主义的健康身体审美 | 第83-85页 |
四、关注孩子身体性别形成以及价值观 | 第85-87页 |
附:性别中庸的图片 | 第87-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5页 |
后记 | 第105-107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