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油墨的简介 | 第11-12页 |
| ·油墨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光谱法 | 第12页 |
| ·色谱法 | 第12-14页 |
| ·薄层色谱法 | 第12-13页 |
| ·气相色谱法 | 第13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3-14页 |
| ·毛细管电泳法 | 第14页 |
| ·二维仪器和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14-22页 |
| ·数学原理 | 第17页 |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17-19页 |
| ·模式识别 | 第19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19-21页 |
| ·聚类分析 | 第21-22页 |
| ·化学计量学在油墨分析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 第二章 基于紫外可见光谱法对蓝色签字笔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第27-50页 |
| ·前言 | 第27-28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2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 ·提取剂的考察 | 第28-29页 |
| ·提取时间的考察 | 第29-30页 |
| ·所有样品的紫外可见光谱分类 | 第30-32页 |
| ·所有样品的聚类分析 | 第32-39页 |
| ·系统聚类分析法的原理 | 第32-33页 |
| ·数据的预处理 | 第33-34页 |
| ·聚类分析的结果 | 第34-37页 |
| ·第一类的17 支蓝色签字笔样品的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 ·蓝色签字笔样品薄层色谱(TLC)分类结果 | 第38-39页 |
| ·蓝色签字笔的主成分分析 | 第39-44页 |
|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 | 第39-40页 |
| ·数据的标准化 | 第40页 |
| ·主成分筛选及其贡献率 | 第40-41页 |
| ·求各样本的主成分值并进行分类 | 第41-43页 |
| ·主成分分类与薄层色谱法分类结果相比较 | 第43-44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蓝色签字笔的分析 | 第44-48页 |
| ·第一类样品的主成分分析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蓝色圆珠笔分类的研究 | 第50-74页 |
| ·前言 | 第50页 |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5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标准溶液配制 | 第51页 |
| ·样品制备与测定 | 第51页 |
| ·色谱条件 | 第51-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 ·色谱和光谱信息 | 第52-53页 |
| ·对所有蓝色圆珠笔样品的分析 | 第53-54页 |
| ·所有蓝色圆珠笔的分类流程图 | 第54-56页 |
| ·聚类分析法对蓝色圆珠笔的分类研究 | 第56-63页 |
| ·第Ⅰ类样43 个样品的聚类分析 | 第59-61页 |
| ·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61页 |
| ·所有样品的聚类分析图 | 第61-63页 |
| ·主成分分析法对蓝色圆珠笔油墨的分类研究 | 第63-68页 |
| ·主成分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3-64页 |
| ·对样品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64页 |
| ·主成分的贡献率及其筛选 | 第64-66页 |
| ·求各样品的主成分值并对样品进行分类 | 第66-68页 |
| ·毛细管电泳法对蓝色圆珠笔的分析 | 第68-73页 |
| ·色谱和光谱信息 | 第68-69页 |
| ·对蓝色圆珠笔样品的分析 | 第69-71页 |
| ·主成分分析法对蓝色圆珠笔油墨的分类研究 | 第71页 |
| ·主成分的贡献率及其筛选 | 第71-72页 |
| ·求各样品的主成分值并对样品进行分类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 ·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75页 |
| ·研究展望 | 第75-76页 |
| 附录 | 第76-83页 |
| 附录1 蓝色签字笔样品列表 | 第76-77页 |
| 附录2 蓝色圆珠笔样品列表 | 第77-82页 |
| 附录3 蓝色圆珠笔样品分类列表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