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稻曲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11-12页 |
·真菌多糖 | 第12-13页 |
·真菌多糖的种类 | 第12-13页 |
·真菌多糖的功能 | 第13页 |
·真菌休眠 | 第13-15页 |
·真菌多糖的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5-16页 |
·多糖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光谱学技术 | 第17页 |
·层析技术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厚垣孢子胞壁多糖的提取方法优选 | 第19-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材料 | 第19页 |
·方法 | 第19-22页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19页 |
·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9-20页 |
·复合酶-热水浸提-sevag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0-21页 |
·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苯酚-硫酸法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2页 |
·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22-23页 |
·复合酶-热水浸提-sevag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 | 第23-28页 |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23-27页 |
·正交实验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休眠型与非休眠型厚垣孢子壁多糖的含量与相对分子质量 | 第30-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多糖的制备 | 第30页 |
·多糖的鉴定 | 第30-31页 |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多糖的分子量的测定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多糖的制备 | 第31-32页 |
·多糖的鉴定 | 第32-33页 |
·多糖含量 | 第33-35页 |
·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不同颜色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壁多糖的含量 | 第34-35页 |
·多糖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第35-36页 |
·标准曲线 | 第35页 |
·样品多糖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休眠型与非休眠型厚垣孢子壁多糖的结构与组分 | 第38-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材料 | 第38页 |
·仪器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多糖的制备 | 第38页 |
·紫外光谱 | 第38页 |
·红外光谱 | 第38页 |
·刚果红实验 | 第38-39页 |
·气相色谱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39-40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0页 |
·刚果红实验 | 第40-41页 |
·气相色谱分析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5页 |
·胞壁多糖提取方法及条件的优选 | 第45页 |
·休眠型与非休眠型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壁多糖含量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比较 | 第45页 |
·休眠型与非休眠型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壁多糖结构与组分的比较 | 第45页 |
·创新点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