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生态版画--纸马艺术的研究
| 中文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第二节 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一、创新点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1页 |
| 第三节 纸马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纸马艺术概述 | 第13-20页 |
| 第一节 纸马艺术的渊源 | 第13-18页 |
| 一、纸马艺术的由来 | 第13-15页 |
| 二、纸马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 | 第15页 |
| 三、纸马艺术产生的物质条件 | 第15-16页 |
| 四、纸马艺术产生的文化基因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纸马艺术的制作 | 第18-20页 |
| 第三章 纸马艺术的历史沿革 | 第20-25页 |
| 第一节 唐、五代——纸马艺术的催生期 | 第20页 |
| 第二节 宋、元朝——纸马艺术的成长期 | 第20-22页 |
| 第三节 明、清朝——纸马艺术的鼎盛时代 | 第22-24页 |
| 第四节 民国至今——纸马艺术的衰落 | 第24-25页 |
| 第四章 纸马艺术造型 | 第25-42页 |
| 第一节 纸马艺术的造型溯源 | 第25-27页 |
| 一、原始思维与造型认识 | 第25页 |
| 二、纸马的造型形态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纸马造型艺术的风格 | 第27-33页 |
| 一 随意造型 | 第27-29页 |
| 二、实用至上 | 第29-30页 |
| 三、夸张概括 | 第30-31页 |
| 四、圆满完美 | 第31-33页 |
| 五、象征寓意 | 第33页 |
| 第三节 纸马艺术造型的方法 | 第33-39页 |
| 一、主大次小造型法 | 第34-35页 |
| 二、适形造型法 | 第35-37页 |
| 三、程式化传承造型法 | 第37-39页 |
| 第四节 纸马造型艺术的嬗变 | 第39-42页 |
| 一、纸马造型艺术的交融 | 第39-40页 |
| 二、纸马艺术的变异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纸马艺术的产地与题材品类 | 第42-52页 |
| 第一节 纸马艺术的产地 | 第42-49页 |
| 一、华北地区的纸马 | 第42-43页 |
| 二、华中地区纸马 | 第43-44页 |
| 三、华东地区纸马 | 第44-45页 |
| 四、西南地区纸马 | 第45-46页 |
| 五、华南地区的纸马 | 第46-47页 |
| 六、西北地区的纸马 | 第47-48页 |
| 七、东北地区的纸马 | 第48页 |
| 八、海外华人纸马 | 第48-49页 |
| 第二节 纸马艺术的题材品类 | 第49-52页 |
| 一、神像画和宗教神像画 | 第49-50页 |
| 二、祖师神灵 | 第50页 |
| 三、家堂画 | 第50页 |
| 四、冥票 | 第50-51页 |
| 五、咒符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纸马艺术与其它民间木刻版画的比较 | 第52-58页 |
| 第一节 纸马与木版年画的比较 | 第52-54页 |
| 第二节 纸马与古籍插图的比较 | 第54-58页 |
| 结语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和参考书目 | 第60-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