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研究--以连云港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路径及内容体系 | 第10-12页 |
1. 研究路径 | 第10页 |
2. 内容体系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5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 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理论分析 | 第15-23页 |
(一) 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基础 | 第15-17页 |
1. 港口自然条件 | 第15-16页 |
2. 基础设施条件 | 第16页 |
3. 城市经济条件 | 第16-17页 |
4. 政策法规条件 | 第17页 |
(二) 港口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 第17-21页 |
1. 创造国内生产总值 | 第18页 |
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第18-19页 |
3. 促进临港产业聚集 | 第19-20页 |
4.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 第20-21页 |
(三) 城市经济对港口的影响 | 第21-23页 |
1. 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第21页 |
2. 影响港口的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3. 提供有力的经济政策 | 第22-23页 |
二、连云港市港口及城市经济互动的基本概况 | 第23-37页 |
(一) 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历程 | 第23-25页 |
1. 初步发展阶段 | 第23页 |
2. 曲折发展阶段 | 第23-24页 |
3. 跨越发展阶段 | 第24-25页 |
(二) 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 | 第25-37页 |
1. 连云港港口发展现状 | 第25-27页 |
2. 连云港经济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3. 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现状 | 第31-37页 |
三、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SWOT 分析 | 第37-44页 |
(一) 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优势 | 第37-40页 |
1. 优良的港口自然条件 | 第37-38页 |
2. 健全的交通运输条件 | 第38页 |
3. 深厚的城市经济条件 | 第38-39页 |
4. 优越的政策法规条件 | 第39-40页 |
(二) 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劣势 | 第40-41页 |
1. 港口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 第40页 |
2. 腹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 第40-41页 |
3. 临港产业规划缺乏统一 | 第41页 |
(三) 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机遇 | 第41-42页 |
(四) 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挑战 | 第42-44页 |
四、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 第44-51页 |
(一) 国际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经验 | 第44-46页 |
1. 鹿特丹 | 第44-45页 |
2. 新加坡 | 第45-46页 |
(二) 国内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经验 | 第46-48页 |
1. 浙江省宁波市 | 第46-47页 |
2. 山东省日照市 | 第47-48页 |
(三) 国内外经验对连云港港口与经济互动的启示 | 第48-51页 |
1. 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 第48-49页 |
2. 发展港口物流业 | 第49-50页 |
3. 发展第三产业 | 第50-51页 |
五、连云港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策略 | 第51-59页 |
(一) 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 第51-52页 |
1.转变政府职能 | 第51页 |
2.提供优惠政策 | 第51-52页 |
(二) 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 | 第52-54页 |
1.完善基础设施 | 第52-53页 |
2.实施人才战略 | 第53-54页 |
(三) 实施有效的互动策略 | 第54-59页 |
1.重点发展临港产业 | 第54-55页 |
2.发展港口物流产业 | 第55-57页 |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 第57-59页 |
六、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