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官释明权的运用及其制度完善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释明权制度概述 | 第15-26页 |
第一节 释明权制度的基本含义 | 第15-21页 |
一、释明权的含义及特征 | 第15-17页 |
二、释明权的性质和法律效力 | 第17-19页 |
三、法官释明权行使的类型 | 第19-21页 |
第二节 释明权与当事人主义核心原则的关系 | 第21-24页 |
一、法官释明权与辩论主义的关系 | 第21-23页 |
二、法官释明权与处分权主义的关系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释明权与法官中立、法官素质的关系 | 第24-26页 |
一、法官释明权与法官中立的关系 | 第24-25页 |
二、法官释明权与法官素质的关系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释明权的历史渊源和国外立法状况比较分析 | 第26-33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立法概况 | 第26-29页 |
一、德国 | 第26-27页 |
二、法国 | 第27-28页 |
三、日本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法官诉讼管理职能的加强 | 第29-31页 |
一、英国 | 第29-30页 |
二、美国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两大法系释明权制度立法状况比较研究 | 第31-33页 |
一、相同点 | 第31页 |
二、不同点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我国设立释明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第33-39页 |
第一节 释明权制度的价值评析 | 第33-37页 |
一、有利于实现实体公正 | 第33-34页 |
二、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 | 第34-35页 |
三、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约诉讼资源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我国设立释明权制度的特殊意义 | 第37-39页 |
一、是我国民事司法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7页 |
二、是国民法律素质的普遍欠缺的必然要求 | 第37-38页 |
三、是与国际民事诉讼改革方向接轨的必然要求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我国释明权制度的现状考察 | 第39-45页 |
第一节 我国释明权制度的立法现状考察 | 第39-41页 |
一、立法状况 | 第39-40页 |
二、立法缺陷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我国释明权制度的司法现状考察 | 第41-45页 |
一、在审判实践中行使释明权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释明权制度的构想 | 第45-60页 |
第一节 总体思路和立法模式选择 | 第45-48页 |
一、构建我国释明权制度的总体思路 | 第45-46页 |
二、我国释明权制度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46-48页 |
第二节 释明权行使的原则 | 第48-53页 |
一、以探求当事人的真意为目的 | 第48-49页 |
二、以有利于公正、高效解决当事人纠纷为目标 | 第49-52页 |
三、以必要和适合为原则 | 第52-53页 |
四、诚实信用原则 | 第53页 |
第三节 释明权行使的范围及主要内容 | 第53-57页 |
一、举证的释明 | 第54-55页 |
二、建立合理诉讼框架的释明 | 第55-56页 |
三、法律适用的释明 | 第56-57页 |
第四节 释明权行使的方式、方法 | 第57-58页 |
一、释明权行使的方式 | 第57页 |
二、释明权行使的方法 | 第57-58页 |
第五节 释明权行使的限制及不当行使的救济 | 第58-60页 |
一、释明权行使的限制 | 第58-59页 |
二、释明权不当行使的救济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