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主题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概述和预期研究结果、意义 | 第10-13页 |
第一章 恶意诉讼侵权责任制度的法律政策分析 | 第13-25页 |
第一节 我国关于恶意诉讼侵权的现状 | 第13-16页 |
一、我国恶意诉讼案件的现状 | 第13-15页 |
二、恶意诉讼的危害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民事实体法对恶意诉讼行为进行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6-20页 |
一、民事实体法对恶意诉讼行为进行规制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二、民事实体法对恶意诉讼行为进行规制的可行性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恶意诉讼比较法研究 | 第20-25页 |
一、大陆法 | 第20-22页 |
二、英美法 | 第22-23页 |
三、小结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认定 | 第25-39页 |
第一节 恶意诉讼的概念 | 第25-29页 |
一、恶意诉讼概念的界定 | 第25-27页 |
二、恶意诉讼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具体形式 | 第29-32页 |
一、恶意启动诉讼程序 | 第29-31页 |
二、诉讼进行中的滥用程序权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恶意诉讼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32-38页 |
一、实施了违法的诉讼行为 | 第32-34页 |
二、恶意诉讼行为造成了损害 | 第34页 |
三、损害与恶意诉讼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 | 第34-35页 |
四、过错 | 第35-38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恶意诉讼侵权的责任承担 | 第39-49页 |
第一节 恶意诉讼侵权的责任主体 | 第39-40页 |
一、司法人员 | 第39页 |
二、律师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追究恶意诉讼侵权责任的程序 | 第40-43页 |
一、提起恶意诉讼侵权之诉的时间与管辖 | 第40-41页 |
二、证明责任与抗辩事由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恶意诉讼侵权的责任承担方式 | 第43页 |
一、财产型责任方式 | 第43页 |
二、精神型责任方式 | 第43页 |
三、综合型责任方式 | 第43页 |
第四节 恶意诉讼侵权的损害赔偿范围 | 第43-49页 |
一、财产损害赔偿 | 第44页 |
二、精神损害赔偿 | 第44-45页 |
三、惩罚性赔偿 | 第45-49页 |
第四章 恶意诉讼侵权责任的立法思考 | 第49-55页 |
第一节 恶意诉讼侵权责任在我国的立法探索 | 第49-51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49页 |
二、侵权法草案专家建议稿的初步探索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恶意诉讼侵权责任的立法建议 | 第51-55页 |
一、界定恶意的内涵 | 第51-52页 |
二、明确恶意诉讼的适用范围 | 第52页 |
三、体现恶意诉讼的具体侵权形式 | 第52页 |
四、明确恶意诉讼的主体范围 | 第52页 |
五、厘清恶意诉讼侵权损害赔偿的范围 | 第52-5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