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还原大红R与蓝色盐VB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前言 | 第8-17页 |
| ·印染废水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 第8-12页 |
| ·印染废水主要特点 | 第8页 |
|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 | 第8-12页 |
| ·物化法 | 第9-10页 |
| ·化学法 | 第10-11页 |
| ·生物法 | 第11-12页 |
| ·生物强化技术 | 第12-14页 |
| ·筛选高效菌种 | 第12-13页 |
| ·紫外诱变 | 第13页 |
| ·细胞融合技术 | 第13页 |
| ·基因重组技术 | 第13-14页 |
|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5-17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 2 高效脱色菌与降解菌的筛选 | 第17-32页 |
| ·概述 | 第17-1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8-22页 |
| ·材料 | 第18-20页 |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18页 |
| ·各种培养基及溶液组成 | 第18-20页 |
| ·方法 | 第20-22页 |
| ·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 ·高效菌的筛选方法 | 第21页 |
| ·高效菌特性研究 | 第21-22页 |
| ·菌种鉴定 | 第22页 |
| ·菌种的保藏 | 第2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0页 |
| ·菌株的确定 | 第22-23页 |
| ·菌株的鉴定 | 第23-24页 |
| ·高效菌的特性研究 | 第24-30页 |
| ·脱色的影响因素 | 第24-27页 |
| ·降解菌特性研究 | 第27-30页 |
| ·小结 | 第30-32页 |
| 3 原生质体融合构建高效脱色工程菌与降解工程菌 | 第32-57页 |
| ·概述 | 第32页 |
| ·紫外诱变获得营养缺陷型 | 第32-39页 |
| ·实验器具与药品 | 第33页 |
| ·实验步骤 | 第33-36页 |
| ·实验结果 | 第36-39页 |
| ·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 | 第39-46页 |
| ·培养基与溶液 | 第40页 |
| ·实验步骤 | 第40-4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 ·原生质体融合 | 第46-56页 |
| ·培养基与溶液 | 第46页 |
| ·实验步骤 | 第46-49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 ·融合结果率测定 | 第49-51页 |
| ·融合子H2、J1 的培养特征 | 第51页 |
| ·融合子稳定性 | 第51页 |
| ·融合子的特征研究 | 第51-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4 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 第57-62页 |
| ·试验装置与材料 | 第57页 |
|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 ·高效混合菌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59页 |
| ·工程菌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