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灰飞虱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 第11页 |
2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与为害动态 | 第11-14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传毒特性 | 第12-13页 |
·灰飞虱的为害动态 | 第13页 |
·灰飞虱种群在江苏地区大爆发的原因初析 | 第13-14页 |
3 水稻条纹病毒(RSV) | 第14-15页 |
·RSV 的病原学 | 第14-15页 |
·病毒分子检测 | 第15页 |
4 大气 CO_2浓度增高对昆虫的影响 | 第15-19页 |
·影响动态 | 第15-18页 |
·CO_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的影响 | 第16页 |
·CO_2浓度升高对昆虫等生物的影响 | 第16-18页 |
·影响机理 | 第18-19页 |
5 RSV 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 | 第19-22页 |
·条纹叶枯病的症状及寄主 | 第19-20页 |
·条纹叶枯病防治 | 第20-22页 |
·治虫防病 | 第20页 |
·抗病品种 | 第20页 |
·基因工程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不同 CO_2 浓度对灰飞虱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 第23-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3-24页 |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试验处理的设置 | 第23-24页 |
·CO_2浓度控制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不同浓度处理下灰飞虱若虫死亡率比较 | 第24-25页 |
·不同浓度处理下灰飞虱实验种群生命表 | 第25-27页 |
3 讨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不同 CO_2 浓度对灰飞虱带毒率的影响 | 第29-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0页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试验处理的设置 | 第29页 |
·CO_2浓度控制 | 第29-30页 |
·灰飞虱试验设计 | 第30页 |
·带毒率的测定 | 第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3 讨论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大气 CO_2 浓度升高对灰飞虱带毒的定量表达研究 | 第33-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毒株 | 第33页 |
·稻苗 | 第33-34页 |
·试验昆虫 | 第34页 |
·CO_2浓度控制装置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分子生物学软件 | 第34页 |
·方法 | 第34-37页 |
·Real Time-PCR 引物的设计 | 第34-35页 |
·灰飞虱体内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35页 |
·qRT-PCR 特异性的鉴定 | 第35-36页 |
·定量标准品的制备 | 第36页 |
·qRT-PCR 条件的优化 | 第36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6-37页 |
·qRT-PCR 对样品的解析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组织及病毒 RNA 的提取 | 第37页 |
·qRT-PCR 条件优化的结果 | 第37页 |
·qRT-PCR 特异性的鉴定 | 第37页 |
·qRT-PCR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7-39页 |
·qRT-PCR 对不同样品中 RSV 的 RNA 水平解析 | 第39-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第六章 水稻对大气 CO_2 浓度升高的响应及其对灰飞虱种群发生的影响 | 第43-4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6页 |
·供试材料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页 |
·试验处理的设置 | 第44页 |
·CO_2浓度控制 | 第44页 |
·灰飞虱试验设计 | 第44页 |
·水稻营养物质测定 | 第44-46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5页 |
·游离氨基酸总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统计分析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大气 CO_2浓度升高对水稻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46-47页 |
·影响灰飞虱若虫存活率的因子分析 | 第47-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