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 第9-10页 |
2 IB 病原学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IBV 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结构 | 第10页 |
·IBV 的理化特性 | 第10-11页 |
·IBV 的血凝特性 | 第11页 |
·IBV 的培养特性 | 第11-12页 |
·IBV 的致病性与临床型 | 第12-13页 |
·IBV 的分型 | 第13-15页 |
·免疫保护型 | 第13-14页 |
·抗原型 | 第14-15页 |
·血清分型 | 第14-15页 |
·表位分型 | 第15页 |
3 IB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5-27页 |
·IBV 基因组结构特征及转录过程 | 第15-17页 |
·IBV 的复制 | 第17-18页 |
·IBV 基因组编码的蛋白 | 第18-21页 |
·结构蛋白及生物学功能 | 第18-20页 |
·S 蛋白(纤突蛋白) | 第18-19页 |
·M 蛋白(膜蛋白) | 第19页 |
·N 蛋白(核衣壳蛋白) | 第19-20页 |
·E 蛋白(小膜蛋白) | 第20页 |
·非结构蛋白 | 第20-21页 |
·IBV 的变异及生物进化 | 第21-25页 |
·IBV 变异的理论基础 | 第21页 |
·IBV 变异来源及生物进化 | 第21-22页 |
·基因突变产生新毒株 | 第22-23页 |
·基因重组产生新毒株 | 第23-24页 |
·疫苗株的适应性变化及免疫压力造就“新毒株” | 第24页 |
·“新毒株”的引进 | 第24-25页 |
·变异原因 | 第25页 |
·IBV 基因序列测定 | 第25-27页 |
引言 | 第27-28页 |
试验一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初步分离与鉴定 | 第28-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页 |
·主要试剂与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28页 |
·种蛋及SPF 鸡 | 第28页 |
·病料来源及背景 | 第28-29页 |
·方法 | 第29-30页 |
·病料样品的处理 | 第29页 |
·病毒的分离培养 | 第29页 |
·血凝试验(HA) | 第29页 |
·鸡胚:蛋的体重比值(EE值)的测定 | 第29-30页 |
·分离毒株对新城疫病毒(La Sota株)增殖干扰试验 | 第30页 |
·致病力试验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病毒的分离结果 | 第30页 |
·病毒的培养 | 第30-31页 |
·血凝试验 | 第31页 |
·鸡胚:蛋的体重比值(EE 值)的测定 | 第31-32页 |
·分离株对新城疫病毒增殖的干扰 | 第32-33页 |
·对SPF 鸡的致病力试验 | 第33-35页 |
·动物致病性试验的主要临床症状 | 第33-34页 |
·动物致病性试验的主要病理变化 | 第34-35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5-38页 |
试验二 河南分离株 S1 基因高变区的克隆、测序和遗传变异分析 | 第38-5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3页 |
·材料 | 第38-39页 |
·毒株 | 第38页 |
·菌种及质粒 | 第38页 |
·工具酶及其它试剂 | 第38页 |
·培养基及常用溶液 | 第38页 |
·主要仪器 | 第38-39页 |
·引物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3页 |
·病毒的扩增 | 第39页 |
·病毒RNA 的提取 | 第39页 |
·S1 基因的RT-PCR 扩增 | 第39-40页 |
·反转录(RT) | 第39-40页 |
·PCR 扩增 | 第40页 |
·PCR 产物纯化 | 第40页 |
·PCR 产物的连接 | 第40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40-41页 |
·挑斑 | 第41页 |
·质粒提取 | 第41页 |
·克隆鉴定 | 第41-42页 |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42-43页 |
2 结果 | 第43-52页 |
·传染性支气管炎河南分离株S1的克隆 | 第43-52页 |
·各个分离株部分S1 基因目的片段的RT-PCR 扩增 | 第43页 |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3-44页 |
·cDNA克隆片段的序列测定 | 第44-47页 |
·河南分离株IBV与参考毒株S1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分子进化分析 | 第47-50页 |
·与参考株S1基因序列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第50-5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3页 |
英文摘要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