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6页 |
·引言 | 第14页 |
·木质生物质的利用现状及前景 | 第14-23页 |
·木质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 | 第15-16页 |
·木质生物质向其他化学品的转化 | 第16-19页 |
·以制浆造纸为平台的生物质精炼 | 第19-23页 |
·木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前景 | 第23页 |
·半纤维素研究现状 | 第23-41页 |
·半纤维素的概念 | 第24页 |
·半纤维素的类型 | 第24-25页 |
·半纤维素与纤维素和木质素之间的联接 | 第25-27页 |
·半纤维素的分离 | 第27-32页 |
·非木材半纤维素的改性 | 第32-38页 |
·半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用途 | 第38-41页 |
·玉米秆的利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 第41-43页 |
·玉米种植分布 | 第41-42页 |
·玉米秆在造纸工业的应用前景 | 第42-43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43-46页 |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43-4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6页 |
第二章 NaOH 溶液提取玉米秆中半纤维素的研究 | 第46-62页 |
·实验 | 第46-50页 |
·原料、试剂和设备 | 第46-47页 |
·玉米秆纤维形态及化学成分分析 | 第47-48页 |
·半纤维素的提取 | 第48页 |
·提取液中糖分的测定及得率的计算 | 第48-49页 |
·制浆实验 | 第49页 |
·漂白实验 | 第49-50页 |
·黑液中硅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玉米秆的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 | 第50-51页 |
·不同温度及作用时间对固形物溶出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NaOH 提取对糖类溶出率的影响 | 第52-55页 |
·NaOH 预提取对烧碱-蒽醌法制浆及纸浆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 第55-58页 |
·NaOH 提取对黑液中二氧化硅含量的影响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KOH 与NaOH 溶液对玉米秆半纤维素提取及制浆漂白效果的对比 | 第62-72页 |
·实验 | 第62-64页 |
·原料、药品和主要设备 | 第62-63页 |
·半纤维素的提取 | 第63页 |
·提取液中糖类组分的检测 | 第63页 |
·制浆及漂白实验 | 第63页 |
·制浆废液中硅含量的测定 | 第63页 |
·原料中半纤维素的分离精制 | 第63-64页 |
·纸浆微观结构的表征 | 第6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4-71页 |
·提取条件对固形物溶出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不同预提取条件下糖类的得率 | 第65-66页 |
·半纤维素预提取对烧碱-蒽醌法制浆及纸浆过氧化氢漂白的影响 | 第66-68页 |
·不同预提取条件对NaOH-AQ 法制浆黑液中硅含量的影响 | 第68页 |
·纤维超微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热水预提取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研究 | 第72-95页 |
·实验 | 第72-74页 |
·原料和试剂 | 第72-73页 |
·热水预提取 | 第73页 |
·提取液中糖分的检测 | 第73页 |
·提取液中糠醛及羟甲基糠醛的检测 | 第73页 |
·糖类及糠醛和羟甲基糠醛得率的计算 | 第73-74页 |
·制浆及漂白实验 | 第74页 |
·制浆废液中硅含量的测定 | 第7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4-93页 |
·不同温度及时间对提取液各组分溶出的影响 | 第74-82页 |
·利用H-因子描述预提取过程中各组分的变化规律 | 第82-86页 |
·热水预提取过程中戊聚糖水解动力学研究 | 第86-90页 |
·糠醛生成动力学研究 | 第90-91页 |
·热水预提取最佳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91页 |
·热水预提取玉米秆半纤维素对制浆漂白及黑液中硅含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离纯化及在离子液体中的均相改性研究 | 第95-111页 |
·实验 | 第95-99页 |
·实验原料、药品和设备 | 第95-96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离 | 第96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提纯 | 第96-97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表征 | 第97-98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改性 | 第98-9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9页 |
·半纤维素的化学组成 | 第99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紫外光谱 | 第99-100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红外光谱 | 第100-101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101-104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热稳定性 | 第104-105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分子量 | 第105-106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均相酯化改性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玉米秆半纤维素均相硫酸酯化改性及产物抗凝血活性的研究 | 第111-145页 |
·实验 | 第112-116页 |
·实验原料和设备 | 第112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的硫酸酯化 | 第112-114页 |
·玉米秆半纤维素酯化产物的表征 | 第114-115页 |
·半纤维素酯化产物抗凝血活性测定 | 第115页 |
·发色底物法测定凝血酶活性 | 第115-11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6-143页 |
·酯化条件对木聚糖硫酸酯取代度的影响 | 第116-120页 |
·木聚糖硫酸酯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 | 第120-124页 |
·木聚糖硫酸酯紫外光谱分析 | 第124-125页 |
·木聚糖硫酸酯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125-126页 |
·木聚糖硫酸酯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126-130页 |
·木聚糖硫酸酯的热重分析 | 第130-131页 |
·木聚糖硫酸酯在不同溶剂中的微观成膜特性 | 第131-135页 |
·木聚糖硫酸酯抗凝血常规指标测定及构效分析 | 第135-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结论 | 第145-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6-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附件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