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次 | 第7-8页 |
| 1 引言 | 第8-13页 |
| ·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8-9页 |
| ·文章结构与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2 对传统的两种自由观框架的解析 | 第13-23页 |
| ·消极自由——基于现代权利观念之上 | 第13-15页 |
| ·积极自由——常被与极权主义联想在一起 | 第15-17页 |
| ·分析与评述 | 第17-23页 |
| ·关于对自由的障碍之不同看法 | 第17-18页 |
| ·对伯林消极自由观的评述——容纳多种价值的空间 | 第18-19页 |
| ·积极自由的不同维度——危险根源在于唯理主义一元论的引入 | 第19-21页 |
| ·小结 | 第21-23页 |
| 3 当代共和主义的复兴与第三种自由观的提出 | 第23-41页 |
| ·当代共和主义的复兴 | 第23-25页 |
| ·第三种自由观的提出 | 第25-30页 |
| ·共和主义传统的两个面相 | 第30-41页 |
| ·法治与自治——共和主义的两种内在要求 | 第30-32页 |
| ·精英主义与民主主义 | 第32-36页 |
| ·当代共和主义的两种版本——"新罗马"与"新雅典" | 第36-41页 |
| 4 对第三种自由观的评析 | 第41-52页 |
| ·第三种自由观的潜能——勾通共和主义的两个面相,勾通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 第41-48页 |
| ·观念上的沟通 | 第41-43页 |
| ·制度设计上的沟通 | 第43-48页 |
| ·第三种自由观的局限 | 第48-52页 |
| 5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