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绂催漕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附录 | 第7-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8页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第8-14页 |
三、本文思路及突破 | 第14-15页 |
四、“催漕”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第一章 隋唐以来催漕概况及李绂催漕的缘由 | 第18-35页 |
一、隋唐以来催漕概述 | 第18-25页 |
二、李绂“奉旨催漕” | 第25-35页 |
(一) 李绂介绍 | 第25-28页 |
(二) 雍正新朝 | 第28-30页 |
(三) 奉旨催漕 | 第30-35页 |
第二章 李绂催漕的过程 | 第35-58页 |
一、督催漕船北上 | 第35-47页 |
二、截留尾帮漕粮与囤储天津 | 第47-52页 |
三、起米运通 | 第52-56页 |
四、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李绂催漕新气象 | 第58-70页 |
一、变革速漕之法 | 第58-62页 |
(一) 传牌之法 | 第58-59页 |
(二) 济宁漕规 | 第59-61页 |
(三) 扬闸与隈闸法 | 第61-62页 |
二、督禁运丁庙前演剧 | 第62-65页 |
三、整治官弁勒索之风 | 第65-69页 |
(一) 官弁、运丁与水手 | 第66-67页 |
(二) 漕风整改 | 第67-69页 |
四、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李绂催漕成功的原因 | 第70-82页 |
一、雍正帝的信任与支持 | 第70-73页 |
二、躬行实践的思想 | 第73-76页 |
三、李绂之“铁汉”性情 | 第76-78页 |
四、李绂对催漕职权的合理掌控与官员的有效调度 | 第78-81页 |
五、小结 | 第81-82页 |
结语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后记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