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意义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3页 |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评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概述 | 第18-25页 |
·农村土地的界定 | 第18-19页 |
·农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概述 | 第19-20页 |
·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现状 | 第20-25页 |
·现有国家立法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规定 | 第20-21页 |
·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地方规范性文件 | 第21-23页 |
·成都地方规范性文件的法律位阶分析 | 第23-25页 |
第3章 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非可行性理论问题辨析 | 第25-28页 |
·土地保障论及其辨析 | 第25-26页 |
·土地保障论的基本观点 | 第25页 |
·土地保障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之冲突辨析 | 第25-26页 |
·执行成本论及其辨析 | 第26-28页 |
·执行成本论的主要观点 | 第26-27页 |
·执行成本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之冲突辨析 | 第27-28页 |
第4章 成都模式与国内其他模式比较研究 | 第28-49页 |
·成都模式与国内其他模式介绍 | 第28-43页 |
·成都模式 | 第28-39页 |
·同心县模式 | 第39-40页 |
·天门模式 | 第40-42页 |
·三明模式 | 第42-43页 |
·成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43-49页 |
·同心模式与成都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43-44页 |
·天门模式与成都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44-46页 |
·三明模式与成都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46-47页 |
·重庆江津模式与成都模式比较研究 | 第47-49页 |
第5章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问题分析 | 第49-52页 |
·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支持的缺失 | 第49页 |
·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市场的机制不健全 | 第49-50页 |
·政府在农地抵押监管中缺位 | 第50页 |
·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机制缺乏明确的标准 | 第50-51页 |
·抵押权实现后金融等相关企业的变现问题 | 第51-52页 |
第6章 国外农村土地抵押融资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 第52-58页 |
·美国农村土地抵押融资法律制度研究 | 第52-53页 |
·日本农村土地抵押融资法律制度研究 | 第53-54页 |
·孟加拉国农村土地抵押融资法律制度研究 | 第54-55页 |
·德国农村土地抵押融资法律制度研究 | 第55-56页 |
·国外农村土地抵押融资和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 第56-58页 |
第7章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58-63页 |
·完善相关立法 | 第58-60页 |
·《土地承包法》应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 | 第58-59页 |
·《担保法》应增加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担保条款 | 第59页 |
·明确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与土地附着物抵押的关系 | 第59-60页 |
·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抵押融资中的作用 | 第60-62页 |
·试验推行政府回购制度 | 第60-61页 |
·完善农地抵押市场,培育农地价值评估机构 | 第61-62页 |
·规范农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金融机构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