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价值新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10页 |
二、研究情况概述与趋势 | 第10-14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第1章 《孽海花》的历史价值 | 第16-23页 |
·从“政治小说”到“历史小说” | 第16-18页 |
·《孽海花》作为历史小说的特点 | 第18-20页 |
·题材的选择 | 第18页 |
·人物塑造与故事描写 | 第18-19页 |
·作品的主导倾向 | 第19-20页 |
·与传统历史演义小说的不同 | 第20-23页 |
·反传统的切入角度 | 第20-21页 |
·非英雄的主人公选择 | 第21页 |
·摆脱传统正史观念,纪实与虚构相结合 | 第21-23页 |
第2章 《孽海花》的社会文化价值 | 第23-31页 |
·对封建腐朽统治的批评与谴责 | 第23-25页 |
·对帝国主义侵略野心的揭露 | 第25-27页 |
·对热衷科名、矫情作态的士大夫的讽刺 | 第27-29页 |
·对民主革命思想的宣扬和对民智的启迪 | 第29-31页 |
第3章 《孽海花》的娱乐商业价值 | 第31-38页 |
·《孽海花》世情小说的性质 | 第31-34页 |
·世情小说的特征 | 第31-32页 |
·对世态人情的描写 | 第32-33页 |
·与其他妓女题材小说的比较 | 第33-34页 |
·从近代小说商品化的影响看《孽海花》的娱乐性 | 第34-38页 |
·近代小说商品化 | 第34-35页 |
·迎合大众品味,满足受众期待 | 第35-38页 |
第4章 《孽海花》的艺术价值 | 第38-50页 |
·独特的艺术结构 | 第38-42页 |
·传统文学对其结构的影响 | 第38-40页 |
·西方文学对其结构的影响 | 第40-41页 |
·近代传媒媒介对其结构的影响 | 第41-42页 |
·形象的人物塑造 | 第42-46页 |
·手法娴熟的白描 | 第42-44页 |
·生动的心理刻画 | 第44-45页 |
·白描与心理描写相结合 | 第45-46页 |
·鲜明的语言特色 | 第46-50页 |
·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语言形式 | 第46-47页 |
·个性形象的人物语言 | 第47-48页 |
·夸张讽刺的叙述语言 | 第48-49页 |
·《红楼梦》对其语言艺术的影响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