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8页 |
ABSTRACT | 第18-22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2-2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3-39页 |
·研究背景 | 第23-29页 |
·我国SO_2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 第23-24页 |
·塔内增湿型烟气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CFB-FGD)工艺 | 第24-28页 |
·塔外增湿型烟气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CFB-FGD)工艺 | 第28-29页 |
·增湿对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增湿的作用及对烟气脱硫的影响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半干法烟气脱硫反应过程及增湿方式的研究进展 | 第30-33页 |
·喷嘴特性参数对烟气增湿脱硫的影响研究 | 第33-34页 |
·脱硫塔内粘壁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烟气循环流化床半干法脱硫复合增湿方式的提出及可行性 | 第35-3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第2章 直流流化复合增湿对气-液-固三相分布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39-69页 |
·试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39-46页 |
·试验系统 | 第39-40页 |
·参数测量方法 | 第40-43页 |
·PDA测量系统 | 第43-46页 |
·塔内增湿气-液-固三相的分布特性 | 第46-53页 |
·塔内气-固相速度分布 | 第46-48页 |
·塔内固相颗粒浓度分布 | 第48-49页 |
·塔内液滴颗粒浓度及粒径分布 | 第49-51页 |
·塔内液滴的速度分布 | 第51-53页 |
·复合增湿气-液-固三相的分布特性 | 第53-60页 |
·试验条件 | 第54-55页 |
·塔内液滴颗粒浓度分布 | 第55-57页 |
·塔内液滴的粒径分布 | 第57-60页 |
·不同增湿方式下气-液-固三相的协同性分析 | 第60-67页 |
·协同性的分析假设 | 第60-61页 |
·塔内增湿液-固两相在浓度分布上的协同性分析 | 第61-62页 |
·塔外增湿液-固两相在浓度分布上的协同性分析 | 第62页 |
·复合增湿液-固两相在浓度分布上的协同性分析 | 第62-63页 |
·单一增湿方式液-固相浓度分布的协同性对脱硫反应过程的影响 | 第63-65页 |
·单一增湿方式液-固相浓度分布的协同性对塔内粘壁问题的影响 | 第65页 |
·复合增湿液-固相浓度分布的协同性对脱硫反应及粘壁的影响 | 第65-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3章 旋/直流流化复合增湿对气-液-固三相分布特性影响研究 | 第69-91页 |
·旋/直流流化方式介绍 | 第69-70页 |
·结构设计 | 第69-70页 |
·流量分配特性 | 第70页 |
·旋/直流流化塔内增湿气-液-固三相的分布特性 | 第70-83页 |
·塔内气固相速度分布 | 第70-73页 |
·塔内固相颗粒浓度分布 | 第73-75页 |
·塔内液滴颗粒浓度分布 | 第75-77页 |
·塔内液滴粒径分布 | 第77-79页 |
·塔内液滴速度分布 | 第79-80页 |
·塔内气相温度分布 | 第80-83页 |
·旋/直流流化复合增湿气-液-固三相的分布特性 | 第83-87页 |
·塔内液滴颗粒浓度及粒径分布 | 第83-86页 |
·塔内液滴的质量浓度变化 | 第86-87页 |
·旋/直流流化复合增湿气-液-固三相的协同性分析 | 第87-89页 |
·液-固两相在浓度分布上的协同性分析 | 第87-88页 |
·液-固两相浓度分布的协同性对脱硫反应过程及粘壁的影响 | 第88-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4章 复合增湿对循环脱硫灰的增湿活化作用研究 | 第91-107页 |
·脱硫灰中各成分在飞灰/Ca(OH)_2水合系统中的作用 | 第91-93页 |
·CaSO_4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91-92页 |
·CaCO_3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92页 |
·CaCl_2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92-93页 |
·CaSO_3的作用研究进展及问题 | 第93页 |
·试验系统及测试分析方法 | 第93-95页 |
·水合试验系统及产物分析方法 | 第93-95页 |
·水合产物脱硫性能测试系统及分析方法 | 第95页 |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95-103页 |
·水合温度及水/固比对水合产物物性参数的影响 | 第95-97页 |
·CaSO_3含量对水合产物物性参数的影响 | 第97-100页 |
·CaSO_3含量对水合产物脱硫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CaSO_3对水合产物中物质组成成分的影响 | 第101-103页 |
·半干法烟气脱硫灰直接水合制备高活性脱硫剂的可行性及问题 | 第103-105页 |
·复合增湿方式对循环脱硫灰增湿活化的实际效果理论分析 | 第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5章 脱硫塔内增湿液滴捕集固相颗粒效率的研究 | 第107-123页 |
·液滴碰撞捕集颗粒机理 | 第107页 |
·液滴捕集颗粒模型的建立 | 第107-110页 |
·模型假设 | 第107-108页 |
·模型建立 | 第108-110页 |
·模型求解 | 第110页 |
·液滴碰撞捕集颗粒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16页 |
·计算参数 | 第110-111页 |
·液滴及颗粒的跟随性 | 第111-112页 |
·液滴粒径对捕集效率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固相颗粒粒径对捕集效率的影响 | 第113页 |
·喷水量对捕集效率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液滴速度对捕集效率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塔内实际沿程捕集效率理论分析 | 第115-116页 |
·复合增湿影响液滴碰撞捕集固相颗粒效率的理论分析 | 第116-117页 |
·增湿对飞灰颗粒团聚的影响研究 | 第117-121页 |
·颗粒粒度变化 | 第117-118页 |
·颗粒形貌变化 | 第118-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6章 复合增湿方式下脱硫塔内温、湿度场的模拟研究 | 第123-141页 |
·模型选择及边界条件 | 第123-134页 |
·Realizable k-ε模型 | 第123-125页 |
·两相湍流模型 | 第125-127页 |
·气体辅助雾化模型 | 第127-131页 |
·塔外增湿在模拟中的处理 | 第131-133页 |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 第133-134页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134-140页 |
·内外增湿水不同配比对塔内温度分布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内外增湿水不同配比对塔内水分分布的影响 | 第135-138页 |
·内外增湿水不同配比对塔内液滴浓度分布的影响 | 第138-139页 |
·试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 第139-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41-145页 |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41-144页 |
·结论 | 第141-14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4页 |
·展望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5-15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衰 | 第157-159页 |
ENGLISH PAPERS | 第159-176页 |
Paper Ⅰ:Experimental Study on Gas-Water Droplet Distribu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wirling-Straight Composite Flow in CFB-FGD Tower | 第159-169页 |
Paper Ⅱ: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Removal Efficiency of Coal-fired Flue Gas Pollutants Based on Fluidized Activated Carbon | 第169-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