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米德社会行为理论及其重要概念的经验论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理论、文献与困难 | 第14-20页 |
·理论框架 | 第14-15页 |
·文献回顾:社会行为、观点采择和自我反思 | 第15-17页 |
·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及概念扩展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研究兴趣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计划:目的、场域与问题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场域 | 第21-22页 |
·研究问题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资料收集与分析、可信度 | 第23-26页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23-25页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25页 |
·研究的可信度 | 第25-26页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论文结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社会行为理论 | 第28-45页 |
第一节 社会行为理论概述 | 第28-29页 |
·社会行为中的观点采择 | 第28-29页 |
·社会行为理论的经验研究 | 第29页 |
第二节 社会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 第29-36页 |
·笛卡尔的唯心主义实在论 | 第29-31页 |
·达尔文的自然建构主义 | 第31-32页 |
·视角主义和心理学的谬误 | 第32-34页 |
·杜威的行为理论 | 第34-35页 |
·米德的反馈理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米德的社会行为理论 | 第36-45页 |
·观点采择 | 第37-39页 |
·重要符号 | 第39-41页 |
·自我反思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第三章 理论的扩展及有关问题探讨 | 第45-60页 |
第一节 超越位置交换 | 第45-46页 |
第二节 玩耍和游戏 | 第46-48页 |
·玩耍 | 第46-47页 |
·游戏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隐藏与寻找行为 | 第48-51页 |
·躲猫猫与捉迷藏 | 第48-50页 |
·复杂化的隐藏与寻找行为 | 第50-51页 |
第四节 文化流、符号资源与社会表征 | 第51-56页 |
·大众媒体化的想象 | 第52页 |
·文化流与符号资源 | 第52-54页 |
·社会表征与观点内容 | 第54-56页 |
第五节 经验研究的有关问题 | 第56-60页 |
·核心概念的研究问题 | 第56-57页 |
·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第57-58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中国旅游:情境、形象与符号资源 | 第60-86页 |
第一节 中国的跨文化旅游情境 | 第60-66页 |
·中国入境旅游 | 第60-61页 |
·旅游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61-62页 |
·中国的跨文化旅游情境 | 第62-66页 |
第二节 关于中国的西方形象 | 第66-76页 |
·乌托邦化的中国 | 第67-70页 |
·妖魔化的中国 | 第70-73页 |
·旅游者的直接符号资源 | 第73-76页 |
第三节 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 | 第76-81页 |
·从“蛮夷之地”到“外国友人” | 第76-80页 |
·职业培训的符号资源缺失 | 第80-81页 |
第四节 作为游戏的旅游 | 第81-86页 |
·英国旅游者的阈界 | 第82-83页 |
·中方接待人员的阈界 | 第83-86页 |
第五章 旅游行为 | 第86-107页 |
第一节 观察的背景与方法 | 第86-88页 |
第二节 观光行为 | 第88-92页 |
·英国旅游者的观光行为 | 第88-90页 |
·中方接待人员的观光行为 | 第90-91页 |
·观光行为中的位置交换 | 第91-92页 |
第三节 摄影行为 | 第92-98页 |
·旅游者镜头中的中国东道主 | 第94-96页 |
·摄影的英国旅游者 | 第96-97页 |
·摄影行为中的位置交换 | 第97-98页 |
第四节 服务行为 | 第98-102页 |
·作为服务消费者的英国旅游者 | 第98-100页 |
·作为服务提供者的中方接待人员 | 第100-101页 |
·服务行为中的位置交换 | 第101-102页 |
第五节 自我叙事行为 | 第102-107页 |
·作为叙事者的旅游者 | 第103-104页 |
·旅游叙事的听者 | 第104页 |
·自我叙事行为中的位置交换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第六章 旅游行为中的多重话语 | 第107-135页 |
第一节 谱系学方法与对话痕迹 | 第107-110页 |
·谱系学方法 | 第108-109页 |
·对话痕迹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访谈的背景与方法 | 第110-115页 |
·话语数据的总体建构 | 第111页 |
·旅游者的话语总体 | 第111-112页 |
·中方接待人员的话语总体 | 第112-113页 |
·访谈的讨论话题 | 第113-114页 |
·话语总体的分析脉络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旅游者自我与接待人员他人 | 第115-124页 |
·传统/滞后的他们与发达的我 | 第115-118页 |
·作为旅行者的我与作为旅游者的他们 | 第118-123页 |
·结论 | 第123-124页 |
第四节 接待人员的自我与旅游者他人 | 第124-135页 |
·作为好客人与讨厌客人的他们 | 第124-129页 |
·作为服务者与挣钱者的我 | 第129-133页 |
·结语 | 第133-135页 |
第七章 结语:社会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 | 第135-155页 |
第一节 作为内部对话的自我反思 | 第135-140页 |
·话语中的“背离声音” | 第136-138页 |
·中方接待人员话语里的旅游者声音 | 第138-139页 |
·内部对话与自我反思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自我反思的主要形式:自我调节与回路 | 第140-145页 |
·自我调节:弱化个体内与个体间界限 | 第141页 |
·回路:从“他人”到“客我” | 第141-144页 |
·自我反思与共享话语:有声姿态和重要符号 | 第144-145页 |
第三节 成为自我的他人 | 第145-155页 |
·断裂理论的解释 | 第146-147页 |
·反馈理论的解释 | 第147-148页 |
·内化理论的解释 | 第148-149页 |
·社会行为理论的解释 | 第149-151页 |
·重要符号、符号调节与自我反思 | 第151-154页 |
·结语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
参考文献 | 第156-163页 |
附录 | 第163-1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