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 第11-18页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确立 | 第11-13页 |
一、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的阐述 | 第11-12页 |
二、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过渡性的分析 | 第12页 |
三、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问题的补充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13-14页 |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 | 第13页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短暂实践和中断 | 第14-18页 |
一、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短暂实践 | 第14页 |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嬗变 | 第14-16页 |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嬗变的原因分析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经之路 | 第18-2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8-20页 |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 | 第18页 |
二、列宁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 第18-19页 |
三、中共领导人在曲折实践中最终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 第20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 第20页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 第20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 第20-22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 第20-21页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逻辑前沿 | 第22-28页 |
第一节 二者的哲学基础一脉相承 | 第22-25页 |
一、两者都是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 | 第22-24页 |
二、两者都是对社会生产力的重视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具有一致的历史使命和长远目标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依据 | 第26-28页 |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逻辑延伸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时代和国情的变化要求理论创新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发展 | 第31-33页 |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纲领的新发展 | 第31页 |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纲领的新发展 | 第31-32页 |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新发展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发展时限的正确论断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启示 | 第35-46页 |
第一节 革命和理论都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 第35-38页 |
第二节 革命和建设都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 | 第38-40页 |
一、利用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 第38-40页 |
二、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经济 | 第40页 |
第三节 要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 第40-42页 |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